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42页 |
1.1 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 | 第11-12页 |
1.1.1 作为模式生物的优点 | 第11页 |
1.1.2 秀丽隐杆线虫的生活史 | 第11-12页 |
1.2 亲代环境因素的改变诱导基因调控遗传的分子机制 | 第12-19页 |
1.2.1 DNA甲基化 | 第13-14页 |
1.2.2 组蛋白修饰 | 第14-15页 |
1.2.3 小非编码RNA | 第15-19页 |
1.3 亲代环境因素的改变诱导表观遗传的研究进展 | 第19-40页 |
1.3.1 表观遗传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1.3.1.1 外源双链RNA诱导的表观遗传 | 第19-21页 |
1.3.1.2 内源双链RNA诱导的表观遗传 | 第21-22页 |
1.3.1.3 piRNA诱导的表观遗传 | 第22-24页 |
1.3.1.4 组蛋白甲基化和表观遗传调控 | 第24-26页 |
1.3.1.5 嗅觉印迹 | 第26-27页 |
1.3.2 表观遗传在黑腹果蝇中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3.2.1 热激诱导的表观遗传 | 第27页 |
1.3.2.2 父系饮食诱导的表观遗传 | 第27-28页 |
1.3.3 表观遗传在斑马鱼中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3.4 表观遗传在老鼠中的研究进展 | 第29-39页 |
1.3.4.1 遗传操作诱导的表观遗传 | 第29-33页 |
1.3.4.2 环境化学剂诱导的表观遗传 | 第33页 |
1.3.4.3 父系营养诱导的表观遗传 | 第33-36页 |
1.3.4.4 父母亲的慢性压力和惨痛经历诱导的表观遗传 | 第36-38页 |
1.3.4.5 气味的条件化恐惧诱导的表观遗传 | 第38-39页 |
1.3.5 表观遗传在人类中的研究进展 | 第39-40页 |
1.3.5.1 父母亲的营养诱导的表观遗传 | 第39页 |
1.3.5.2 表突变诱导的表观遗传 | 第39-40页 |
1.3.6 表观遗传在其他哺乳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40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40-4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6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2-46页 |
2.1.1 实验设备 | 第42-43页 |
2.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43-46页 |
2.1.2.1 实验线虫 | 第43-44页 |
2.1.2.2 主要试剂、培养基 | 第44-46页 |
2.2 方法 | 第46-60页 |
2.2.1 线虫的培养 | 第46页 |
2.2.1.1 大肠杆菌E.coliOP50的活化与培养 | 第46页 |
2.2.1.2 NGM培养基平板的制备 | 第46页 |
2.2.1.3 线虫的培养 | 第46页 |
2.2.2 M9溶液的准备(1L的配置) | 第46页 |
2.2.3 线虫同步化实验 | 第46-47页 |
2.2.4 线虫RNAi实验 | 第47页 |
2.2.5 线虫的突变株实验 | 第47页 |
2.2.6 线虫的侵染实验 | 第47-48页 |
2.2.6.1 FUDR板的制备 | 第47页 |
2.2.6.2 病原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PA14的活化 | 第47-48页 |
2.2.6.3 线虫侵染板的制备 | 第48页 |
2.2.6.4 线虫侵染 | 第48页 |
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 第48-50页 |
2.2.7.1 线虫的RNA的提取 | 第48页 |
2.2.7.2 RT-PCR | 第48-49页 |
2.2.7.3 线虫基因组的提取 | 第49-50页 |
2.2.8 set-2::set-2::gfp的构建 | 第50-52页 |
2.2.8.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0-51页 |
2.2.8.2 质粒的提取 | 第51-52页 |
2.2.8.3 set-2启动子和基因的扩增与片段回收 | 第52页 |
2.2.8.4 set-2过表达的构建 | 第52页 |
2.2.9 蛋白免疫应迹(Westernblotting) | 第52-54页 |
2.2.9.1 线虫蛋白的提取 | 第52-53页 |
2.2.9.2 蛋白含量测定 | 第53-54页 |
2.2.9.3 样品处理(提取后蛋白处理) | 第54页 |
2.2.9.4 电泳分离 | 第54页 |
2.2.9.5 转膜 | 第54页 |
2.2.9.6 封闭 | 第54页 |
2.2.9.7 一抗孵育 | 第54页 |
2.2.9.8 二抗孵育 | 第54页 |
2.2.9.9 底物孵育和检测 | 第54页 |
2.2.10 线虫的保存 | 第54-55页 |
2.2.11 荧光显微镜对线虫GFP的分析实验 | 第55页 |
2.2.12 透射电子显微镜法 | 第55-56页 |
2.2.13 线虫的免疫荧光实验 | 第56-57页 |
2.2.13.1 线虫生殖腺的解剖与分离 | 第56页 |
2.2.13.2 线虫生殖腺的固定 | 第56-57页 |
2.2.13.3 线虫的DAPI染色 | 第57页 |
2.2.13.4 线虫生殖腺的抗体免疫着色 | 第57页 |
2.2.14 线虫杂交实验 | 第57页 |
2.2.15 线虫的RNA测序和小RNA测序 | 第57-59页 |
2.2.15.1 mRNA的提取、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第57-58页 |
2.2.15.2 小RNA的提取、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第58-59页 |
2.2.16 统计学分析 | 第59-60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60-84页 |
3.1 感染刺激诱导线虫寿命缩短和免疫增加 | 第60-62页 |
3.2 感染所引起的表型改变的遗传依赖于母系和父系刺激 | 第62-63页 |
3.3 组蛋白三甲基化复合体H3K4me3调节感染所引起的表型变化的继代遗传 | 第63-69页 |
3.4 组蛋白三甲基化复合体H3K4me3调节线虫的天然免疫 | 第69-70页 |
3.5 组蛋白三甲基化复合体H3K4me3作用于生殖腺来调节感染所引起的表型变化的继代遗传 | 第70-76页 |
3.6 小RNA作用于组蛋白三甲基化复合体H3K4me3的下游来调节感染所引起的表型变化的继代遗传 | 第76-82页 |
3.7 CSR-1控制的22GsiRNAs调节感染所引起的表型变化的继代遗传 | 第82-8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84-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10页 |
科研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附录 | 第112-4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