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2 甘肃省儿童残疾筛查项目概况 | 第17-18页 |
1.3 试点县区基本情况 | 第18-20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5 研究目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 研究设计 | 第22-23页 |
2.1.1 研究指导性方法 | 第22页 |
2.1.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2 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2.1 资料来源 | 第23-24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3 质量控制 | 第25-26页 |
2.3.1 定量资料 | 第25页 |
2.3.2 定性访谈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6-45页 |
3.1 儿童残疾筛查服务模式 | 第26-27页 |
3.1.1 组织结构框架 | 第26页 |
3.1.2 各机构职责 | 第26-27页 |
3.1.3 各环节内涵服务流程 | 第27页 |
3.2 儿童残疾筛查服务模式运行过程 | 第27-31页 |
3.2.1 初筛环节运行过程 | 第28-29页 |
3.2.2 复筛环节运行过程 | 第29页 |
3.2.3 诊断评估环节运行过程 | 第29-30页 |
3.2.4 治疗与康复环节运行过程 | 第30页 |
3.2.5 信息管理 | 第30页 |
3.2.6 质量监督与考核 | 第30-31页 |
3.3 试点县区儿童残疾筛查服务模式运行效果 | 第31-37页 |
3.3.1 试点县区儿童残疾筛查服务总体情况 | 第31-32页 |
3.3.2 各环节筛查结果 | 第32-33页 |
3.3.3 不同地区各环节筛查结果 | 第33页 |
3.3.4 不同年龄组各环节筛查结果 | 第33页 |
3.3.5 诊断阳性儿童检出结果 | 第33-34页 |
3.3.6 诊断阳性儿童照顾者情况 | 第34页 |
3.3.7 诊断阳性儿童残疾证办理情况 | 第34页 |
3.3.8 新发现残疾儿童情况 | 第34-35页 |
3.3.9 参与筛查服务的意愿分析 | 第35页 |
3.3.10 筛查服务的过程通畅程度分析 | 第35页 |
3.3.11 筛查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 第35-36页 |
3.3.12 筛查服务的专业转介指导分析 | 第36-37页 |
3.4 儿童残疾筛查服务模式的评价 | 第37-45页 |
3.4.1 初筛过程评价 | 第37-39页 |
3.4.2 复筛过程评价 | 第39-42页 |
3.4.3 诊断过程评价 | 第42-44页 |
3.4.4 信息管理评价 | 第44页 |
3.4.5 质量监督与考核评价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5-50页 |
4.1 儿童残疾筛查服务模式的优势 | 第45-47页 |
4.1.1 基于儿童保健网络的残疾筛查模式具有人力和技术优势 | 第45页 |
4.1.2 基于儿童保健网络的筛查模式有利于建立持续通畅协作机制 | 第45-46页 |
4.1.3 儿童残疾筛查服务符合残疾儿童家长的迫切需求 | 第46页 |
4.1.4 县区级妇幼保健院承担筛查服务的关键环节,具有可推广性 | 第46-47页 |
4.2 儿童残疾筛查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建议 | 第47-50页 |
4.2.1 儿童残疾筛查服务模式受到儿童保健服务能力的约束 | 第47页 |
4.2.2 儿童残疾筛查服务推行受到儿童家长依从性的制约 | 第47-48页 |
4.2.3 筛查服务模式管理框架较为松散,筛查服务监管不够 | 第48页 |
4.2.4 筛查服务各环节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0-52页 |
5.1 结论 | 第50页 |
5.2 建议 | 第50-51页 |
5.3 创新点 | 第51页 |
5.4 研究不足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