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8
页 |
中文摘要 | 第8-9
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
页 |
· 引言 | 第11-23
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 第11-13
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11-12
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2-13
页 |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 第13-15
页 |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3-14
页 |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 第14-15
页 |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5-16
页 |
· “老三论”与“新三论” | 第15-16
页 |
· 生态学 | 第16
页 |
· 三种生产理论 | 第16
页 |
· 资源与环境科学 | 第16
页 |
· 地理科学 | 第16
页 |
· 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意义 | 第16-18
页 |
· 理论作用 | 第17
页 |
· 实践作用 | 第17-18
页 |
·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 第18-21
页 |
· 研究进展 | 第18-20
页 |
·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0-21
页 |
· 本文的研究 | 第21-23
页 |
·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 第23-44
页 |
· 区域发展概况 | 第23-27
页 |
· 经济发展现状 | 第23-26
页 |
· 社会发展 | 第26-27
页 |
·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 第27-30
页 |
· 人口概况 | 第28-29
页 |
· 人口增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29-30
页 |
·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 第30-33
页 |
·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第31-32
页 |
·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32-33
页 |
·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 第33-44
页 |
· 大气环境 | 第33-37
页 |
· 水环境 | 第37-40
页 |
· 声环境 | 第40-44
页 |
·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 | 第44-61
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50
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4-45
页 |
· 指标的筛选 | 第45-48
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 | 第48-50
页 |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0-54
页 |
· 单项指标的目标值及其权重的确定 | 第50-53
页 |
· 趋近度的确定 | 第53
页 |
· 因子贡献度的计算 | 第53-54
页 |
· 综合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54
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61
页 |
· 权重分析 | 第54
页 |
· 趋近度分析与诊断 | 第54-59
页 |
· 综合分析 | 第59-61
页 |
·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 | 第61-67
页 |
·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涵义 | 第61-62
页 |
· 福州市战略调整目标 | 第62
页 |
· 战略调整思路 | 第62-67
页 |
· 加强福州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体系研究 | 第62-64
页 |
· 要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 | 第64-65
页 |
· 必须从以往的依靠政策优惠为主转向依靠体制创新、市场机制完善为主 | 第65
页 |
· 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真正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的 | 第65
页 |
· 必须坚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尤其要重视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 | 第65
页 |
· 牢固树立生态和环保意识,优化福州市的生态环境 | 第65-67
页 |
·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与措施建议 | 第67-80
页 |
· 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 第67-69
页 |
· 做好劳动就业、再就业工作,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67-68
页 |
·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能力 | 第68-69
页 |
· 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构建具有福州特色的经济格局 | 第69-72
页 |
· 农业结构调整 | 第69-70
页 |
· 工业结构调整 | 第70-71
页 |
·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 | 第71-72
页 |
·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环境发展效率 | 第72-76
页 |
·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 | 第72-74
页 |
·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 第74-75
页 |
· 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监督管理机制、科技保障机制和投资机制 | 第75-76
页 |
· 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 第76-77
页 |
· 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 第76
页 |
· 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良性循环 | 第76-77
页 |
· 积极稳妥推进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 第77
页 |
· 理顺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 第77
页 |
· 发展循环经济 | 第77-80
页 |
· 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 第78
页 |
· 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 第78
页 |
· 加快相关理论和科技发展,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第78
页 |
· 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理论和科技 | 第78
页 |
· 加快建设环境产业市场,发挥市场对循环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 | 第78
页 |
· 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第78-79
页 |
· 加强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 第79-80
页 |
· 结论与设想 | 第80-81
页 |
· 主要结论 | 第80
页 |
·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80-81
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
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