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部分 前言 | 第10-31页 |
1 选题的缘由 | 第10-12页 |
·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儿童的基本权利 | 第10页 |
· 自发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第10-11页 |
· 大班额教学的背景下,自发游戏常常受到成人的忽视 | 第11-12页 |
· 关于儿童自发游戏的研究较少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通过对 4-5 岁儿童自发游戏中发起游戏的儿童进行分析,帮助教育者理解儿童的自发游戏行为 | 第12页 |
· 了解 4—5 岁儿童的自发游戏特点和游戏过程,为幼儿园其他活动的开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 | 第12-13页 |
· 了解影响 4—5 岁儿童自发游戏的各种外部因素,引导教育者制定 4—5 岁儿童自发游戏的支持策略 | 第13页 |
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 儿童 | 第13页 |
· 自发 | 第13-14页 |
· 游戏 | 第14页 |
· 自发游戏 | 第14-16页 |
· 不在本研究范围的包括 | 第15页 |
· 本研究的范围包括 | 第15-16页 |
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7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 对儿童自发游戏的研究 | 第16-18页 |
· 关于自发艺术类活动的研究 | 第18-20页 |
· 与自发游戏相关的游戏活动的研究 | 第20-22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2-27页 |
· 自发游戏的特点相关的研究 | 第23-24页 |
· 关于自发游戏对儿童的作用相关的研究 | 第24-26页 |
· 自发游戏的影响因素相关的研究 | 第26-27页 |
5 研究设计 | 第27-31页 |
·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 了解自发游戏的特点,认识容易发起自发游戏的儿童 | 第27页 |
· 分析4—5岁儿童自发游戏的过程,了解儿童自发游戏的主题和类型 | 第27页 |
· 对儿童自发游戏时间、场所、材料进行分析,把握自发游戏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自发游戏的特征分析 | 第27页 |
· 容易发起自发游戏的儿童的分析 | 第27页 |
· 自发游戏的内容分析 | 第27-28页 |
· 自发游戏外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页 |
· 研究样本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第2部分 自发游戏的特征分析 | 第31-43页 |
1 情境性 | 第31-32页 |
· 儿童的自发游戏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刺激下产生 | 第32页 |
· 儿童的自发游戏往往贯穿于特定的情境中 | 第32页 |
2 即发性 | 第32-33页 |
· 儿童在任何因素的刺激下都可能发起自发游戏 | 第33页 |
· 儿童处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突然地发起自发游戏 | 第33页 |
3 随意性 | 第33-36页 |
· 儿童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改变游戏的主题、角色、规则 | 第35页 |
· 儿童在自发游戏过程中会根据突发情况随意调整游戏的进程 | 第35-36页 |
· 儿童会将自发游戏与教师预设的活动融合、交叉进行不同的游戏 | 第36页 |
4 好奇性 | 第36-37页 |
5 娱乐性 | 第37-39页 |
6 延续性 | 第39-41页 |
· 自发游戏内容、角色的持续性 | 第39-40页 |
· 自发游戏的发展性 | 第40-41页 |
7 差异性 | 第41-43页 |
· 个体差异 | 第42页 |
· 性别差异性 | 第42-43页 |
第3部分 自发游戏中主动发起游戏的儿童的分析 | 第43-49页 |
1 在活动中处于等待状态的儿童容易发起自发游戏 | 第43-44页 |
2 在活动中被忽视的儿童容易发起自发游戏 | 第44-46页 |
3 在活动中不会使用材料、不能掌握相应技能的儿童容易发起自发游戏 | 第46-47页 |
4 对所操作的材料和当下进行的活动非常熟悉的儿童容易发起自发游戏 | 第47页 |
5 生活经验丰富的儿童容易发起自发游戏 | 第47-49页 |
第4部分 自发游戏的过程分析 | 第49-56页 |
1 自发游戏的主题分析 | 第49-55页 |
· 自发游戏主题来源分析 | 第49-52页 |
· 儿童的生活经验 | 第49-50页 |
· 影视媒体 | 第50-51页 |
· 故事图书 | 第51-52页 |
· 儿童的创造想象 | 第52页 |
· 自发游戏主题的特点 | 第52-53页 |
· 多样性 | 第52页 |
· 不稳定性 | 第52-53页 |
· 差异性 | 第53页 |
· 儿童自发游戏的主题类型 | 第53-55页 |
· 现实生活经验的再现 | 第53页 |
· 对影视或电脑中人物、事件等的模仿 | 第53-54页 |
· 艺术表演类主题 | 第54页 |
· 假想类主题 | 第54页 |
· 无明确主题的自发游戏 | 第54-55页 |
2 儿童自发游戏的种类分析 | 第55-56页 |
· 纯娱乐性的嬉戏类游戏 | 第55页 |
· 生活经验再现类游戏 | 第55页 |
· 特定时间段流行的游戏 | 第55页 |
· 规则游戏 | 第55-56页 |
第5部分 自发游戏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2页 |
1 自发游戏的时间 | 第56-58页 |
· 自发游戏的持续时间 | 第56页 |
· 自发游戏在一日活动中的分布情况 | 第56-58页 |
· 晨间活动 | 第57页 |
· 教学活动 | 第57页 |
· 游戏活动 | 第57-58页 |
· 生活活动 | 第58页 |
· 过渡活动 | 第58页 |
2 自发游戏的场所分析 | 第58-60页 |
· 儿童自发游戏的场所与儿童的当时所进行的活动有关 | 第58-59页 |
· 封闭的环境能使儿童玩得更尽兴 | 第59-60页 |
· 拥有丰富、有趣的材料的场所往往能吸引儿童 | 第60页 |
3 自发游戏的材料 | 第60-62页 |
· 儿童自发游戏中的材料分析 | 第60-61页 |
· 一些自发游戏不需要借助材料 | 第60页 |
· 儿童的身体部位如手、脚、头等作为了自发游戏的材料 | 第60-61页 |
· 儿童的自发游戏还需要借助一些外部的材料支撑 | 第61页 |
· 哪些材料容易引起儿童的自发游戏 | 第61-62页 |
· 低结构的材料 | 第61页 |
· 已经非常熟悉的区角操作材料 | 第61页 |
· 最近活动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玩教具材料 | 第61-62页 |
第6部分 教育启示及研究反思 | 第62-65页 |
1 教育启示 | 第62-63页 |
· 认识儿童自发游戏的价值 | 第62页 |
· 理解和尊重儿童的自发游戏 | 第62页 |
· 为儿童提供自发游戏的条件 | 第62页 |
· 教师应适时参与儿童的自发游戏 | 第62页 |
· 减少统一、集体的游戏,尊重儿童游戏的个体差异 | 第62-63页 |
· 充分利用儿童自发游戏活动,拓展教师预设活动内容和价值 | 第63页 |
2 研究者的反思 | 第63-65页 |
· 关于研究方法的反思 | 第63页 |
· 关于研究工具的反思 | 第63页 |
· 关于研究结果的反思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后记 | 第6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