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取证难问题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3页 | 第2章 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取证的现状与消极影响 | 第13-19页 | 2.1 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取证的现状 | 第13-16页 | 2.1.1 取证存在技术短板 | 第13-14页 | 2.1.2 取证时机耽搁延误 | 第14-15页 | 2.1.3 区域性犯罪取证困难 | 第15-16页 | 2.2 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取证难的消极影响 | 第16-19页 | 2.2.1 直接影响:知识产权犯罪打击难度大 | 第16-17页 | 2.2.2 间接影响:创新积极性受阻 | 第17-19页 | 第3章 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取证难的原因 | 第19-27页 | 3.1 立法原因 | 第19-25页 | 3.1.1 技术查明机制不够完善 | 第19-21页 | 3.1.2 证据收集时效缺乏保障 | 第21-23页 | 3.1.3 调查取证缺少程序规范 | 第23-25页 | 3.2 执法原因 | 第25-27页 | 3.2.1 国内侦查协作体系混乱 | 第25-26页 | 3.2.2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开展受阻 | 第26-27页 | 第4章 解决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取证难问题的制度构想 | 第27-43页 | 4.1 完善特殊侦查措施 | 第27-30页 | 4.1.1 扩大技术侦查的适用范围 | 第27-28页 | 4.1.2 实现秘密侦查的法治化 | 第28-30页 | 4.2 创设特殊证据制度 | 第30-37页 | 4.2.1 建立技术事实查明机制 | 第30-31页 | 4.2.2 增设证据保全制度 | 第31-33页 | 4.2.3 强化行政证据转化效果 | 第33-35页 | 4.2.4 有条件的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 第35-37页 | 4.3 创设知识产权刑事禁止令制度 | 第37-38页 | 4.3.1 审前禁止令 | 第37页 | 4.3.2 判决禁止令 | 第37-38页 | 4.4 创设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管辖异议制度 | 第38-41页 | 4.4.1 异议主体 | 第38-39页 | 4.4.2 异议客体 | 第39页 | 4.4.3 申请程序 | 第39-40页 | 4.4.4 异议的审查及处理 | 第40-41页 | 4.5 完善司法协助制度 | 第41-43页 | 4.5.1 国内侦查协作制度的优化 | 第41页 | 4.5.2 国际司法协助制度的完善 | 第41-43页 | 第5章 解决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取证难问题的程序完善 | 第43-48页 | 5.1 完善知识产权公诉案件和解程序 | 第43-46页 | 5.1.1 明确可以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 | 第43-44页 | 5.1.2 规范各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具体程序 | 第44页 | 5.1.3 规范刑事和解程序的主持者及参与者 | 第44-45页 | 5.1.4 增加救济措施并强化监督 | 第45-46页 | 5.2 加大简易程序改革力度 | 第46-48页 | 5.2.1 构建多元化简易程序体系,实现繁简分流 | 第46-47页 | 5.2.2 设立简易程序审判庭,实现简易程序正当化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