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农业政策与实践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陕甘宁边区概况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文献依据 | 第11-12页 | · 理论依据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渐成体系的资料整理研究,为陕甘宁边区史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 第12-13页 | · 分类综述,陕甘宁边区研究成就斐然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陕甘宁边区土地制度变革 | 第14页 | · 陕甘宁边区农业经营方式 | 第14-15页 | · 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政策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的土地制度变革 | 第17-26页 | · 调整富农经济 | 第17-19页 | · 制定减租减息 | 第19-22页 | · 贩卖土地 | 第22-24页 | ·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 第24-25页 | · 本章小节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经营方式 | 第26-33页 | · 鼓励成立互助组 | 第26-27页 | · 变工队的多种形式 | 第27-30页 | · 人工的变工 | 第27-28页 | · 人工变牛工(或驴工) | 第28页 | · 伙喂牲口 | 第28页 | · 伙格牛 | 第28-29页 | · 牛犋的变工 | 第29页 | · 输送、碾场牲口的变工 | 第29页 | · 搭庄稼 | 第29页 | · “并地种” | 第29-30页 | · “抽牲口” | 第30页 | · “伙种” | 第30页 | · 方式灵活的扎工队 | 第30页 | · 唐将班子 | 第30-31页 | · 推进农业合作社 | 第31-32页 | · 本章小节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与发展政策 | 第33-49页 | · 增开荒地的办法和条例 | 第33-34页 | · 制定农户计划 | 第34-38页 | · 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改进耕作方式 | 第38-48页 | · 农业教育、研究机构、技术人才的设立、引进和科技推广 | 第38-41页 | · 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 第41-42页 | · 兴修水利与水土保持 | 第42-44页 | · 农业耕作方法的改进与推广 | 第44-45页 | · 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研究与推广 | 第45-46页 | · 农具的改良与推广 | 第46页 | · 推广植棉 | 第46-48页 | · 本章小节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