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紫外/热双重固化及潜伏型含氮杂环引发剂概述 | 第10-15页 |
1.2.1 双功能引发剂 | 第10-12页 |
1.2.2 潜伏型含氮杂环引发剂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 有机硅树脂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3.1 有机硅树脂概述 | 第15-17页 |
1.3.2 多功能有机硅树脂的制备方法 | 第17-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1-28页 |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 第21-23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1-22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2-23页 |
2.2 潜伏型双功能引发剂的合成 | 第23-25页 |
2.2.1 2-咪唑基4氯苯酚的合成 | 第23页 |
2.2.2 双功能引发剂i-S-BP的合成 | 第23-24页 |
2.2.3 4-氨基-4’-对氨基苯硫基二苯甲酮(NH2-S-BP)的合成 | 第24-25页 |
2.3 双活性硅树脂的UV固化 | 第25-26页 |
2.3.1 双活性硅树脂的合成 | 第25页 |
2.3.2 双功能引发剂紫外/热双重引发硅树脂固化的研究 | 第25-26页 |
2.4 结构及性能分析与测试 | 第26-28页 |
2.4.1 分子结构表征分析 | 第26页 |
2.4.2 性能表征测试 | 第26-28页 |
第3章 二苯甲酮/2-乙基-4 甲基咪唑双功能引发剂引发树脂的固化行为 | 第28-47页 |
3.1 双活性硅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 第28-32页 |
3.1.1 双活性硅树脂的合成 | 第28-30页 |
3.1.2 双活性硅树脂的结构表征 | 第30-32页 |
3.2 双活性硅树脂的光固化过程 | 第32-37页 |
3.2.1 光引发反应机理 | 第32-33页 |
3.2.2 光引发剂和共引发剂比例对固化时间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3 光引发剂添加量对固化时间影响 | 第34页 |
3.2.4 活性稀释剂添加量对固化时间影响 | 第34-35页 |
3.2.5 不同固化时间下硅树脂的反应程度 | 第35-37页 |
3.3 双活性硅树脂的热固化过程 | 第37-41页 |
3.3.1 双活性硅树脂的凝胶特性 | 第37-39页 |
3.3.2 2-乙基4甲基咪唑加入量对热固化时间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热固化时间对环氧官能团反应程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双活性硅树脂的分解动力学 | 第41-45页 |
3.4.1 双活性硅树脂的TG/DSC曲线 | 第41-43页 |
3.4.2 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双功能引发剂的合成及双重固化硅树脂行为研究 | 第47-62页 |
4.1 不同类型双功能引发剂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47-54页 |
4.1.1 潜伏型双功能引发剂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47-50页 |
4.1.2 4-氨基-4’-[(4-氨基)苯硫基]二苯甲酮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50-54页 |
4.2 双功能引发剂的紫外吸收特性分析 | 第54-55页 |
4.3 不同类型双功能引发剂对硅树脂双重固化过程的影响 | 第55-61页 |
4.3.1 二苯甲酮系列引发剂含量对硅树脂双重固化行为的研究 | 第56-59页 |
4.3.2 不同类型双功能引发剂对双重固化硅树脂热性能影响分析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