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中空微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 中空SiO_2微纳球的制备方法 | 第14-16页 |
1.3.1 模板法 | 第14-15页 |
1.3.2 自组装法 | 第15-16页 |
1.3.3 微乳液法 | 第16页 |
1.4 胶体碳球概述 | 第16-18页 |
1.5 中空SiO_2微纳球的应用 | 第18-20页 |
1.5.1 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2 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19页 |
1.5.3 轻质填料领域的应用 | 第19-20页 |
1.5.4 超声成像领域的应用 | 第20页 |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及表征 | 第23-30页 |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3-24页 |
2.1.1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3-24页 |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24页 |
2.2 主要实验内容 | 第24-27页 |
2.2.1 胶体碳球模板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24-25页 |
2.2.2 中空SiO_2微纳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25-26页 |
2.2.3 中空SiO_2微纳球应用于药物载体 | 第26-27页 |
2.2.4 中空SiO_2微纳球应用于多孔陶瓷 | 第27页 |
2.3 表征测试手段及方法 | 第27-30页 |
2.3.1 微观形貌表征 | 第27-28页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8页 |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8页 |
2.3.4 热重分析(TG) | 第28-29页 |
2.3.5 紫外光谱分析(UV Spectrometry) | 第29页 |
2.3.6 介电性能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水热法制备胶体碳球模板材料 | 第30-45页 |
3.1 水热合成原理 | 第30页 |
3.2 反应条件对合成胶体碳球模板的影响 | 第30-40页 |
3.2.1 反应温度对形成胶体碳球模板的影响 | 第30-33页 |
3.2.2 保温时间对形成胶体碳球模板的影响 | 第33-36页 |
3.2.3 葡萄糖浓度对形成胶体碳球模板的影响 | 第36-40页 |
3.3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胶体碳球及表征 | 第40-42页 |
3.3.1 优化条件下所制备的胶体碳球的SEM表征 | 第40-41页 |
3.3.2 优化条件下所制备的胶体碳球的TEM表征 | 第41页 |
3.3.3 优化条件下所制备的胶体碳球的FT-IR表征 | 第41-42页 |
3.4 水热法制备胶体碳球的生长机理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中空SiO_2微纳球的制备 | 第45-60页 |
4.1 制备原理 | 第45-46页 |
4.2 正硅酸乙酯的水解-缩合反应 | 第46-47页 |
4.3 表面活性剂CTAB | 第47-48页 |
4.4 反应条件对形成中空Si O2微纳球的影响 | 第48-55页 |
4.4.1 体系pH值对形成中空SiO_2微纳球的影响 | 第48-51页 |
4.4.2 TEOS用量对形成中空SiO_2微纳球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3 CTAB用量对形成中空SiO_2微纳球的影响 | 第53-55页 |
4.5 优化条件下制备中空Si O2微纳球及其表征 | 第55-58页 |
4.5.1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中空SiO_2微纳球SEM分析 | 第56页 |
4.5.2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中空SiO_2微纳球TEM分析 | 第56-57页 |
4.5.3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中空SiO_2微纳球XRD分析 | 第57-58页 |
4.6 中空SiO_2微纳球的形成机理 | 第58-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中空SiO_2微纳球应用研究 | 第60-66页 |
5.1 中空SiO_2微纳球药物载体 | 第60-62页 |
5.1.1 实验原理 | 第60-61页 |
5.1.2 中空SiO_2微纳球药物负载 | 第61页 |
5.1.3 中空SiO_2微纳球药物释放 | 第61-62页 |
5.2 多孔二氧化硅陶瓷 | 第62-65页 |
5.2.1 实验原理 | 第63页 |
5.2.2 多孔陶瓷的各项性能表征 | 第63-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 第66-68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