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甲烷重整制合成气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回热超焓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壁面进气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物理、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21-31页 |
2.1 物理和数学模型 | 第21-24页 |
2.2 反应机理 | 第24-27页 |
2.3 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2.4 数值计算验证 | 第28-30页 |
2.4.1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28-29页 |
2.4.2 可行性论证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微反应器结构对反应的影响及其优化 | 第31-51页 |
3.1 具有回热及壁面进气结构的微反应器与常规平板式微反应器的性能比较 | 第31-34页 |
3.2 微反应器结构对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的影响及其优化设计 | 第34-50页 |
3.2.1 反应通道倾角对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34-39页 |
3.2.2 壁面小孔的布置列数对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39-42页 |
3.2.3 壁面小孔的半径大小对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42-45页 |
3.2.4 壁面小孔的间距大小对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45-48页 |
3.2.5 壁面小孔的排布方式对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48-50页 |
3.2.6 最终确定的微反应器结构参数 | 第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特性研究 | 第51-75页 |
4.1 不同O/C的影响 | 第51-57页 |
4.1.1 不同O/C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2 不同O/C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 | 第52-57页 |
4.2 不同主入口速度的影响 | 第57-62页 |
4.2.1 不同主入口速度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2 不同主入口速度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 | 第58-62页 |
4.3 不同进气温度的影响 | 第62-67页 |
4.3.1 不同进气温度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2 不同进气温度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 | 第63-67页 |
4.4 不同催化剂负载密度的影响 | 第67-72页 |
4.4.1 不同催化剂负载密度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4.4.2 不同催化剂负载密度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 | 第68-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5 甲烷催化部分氧化耦合水蒸气重整制合成气的特性研究 | 第75-91页 |
5.1 不同O/C的影响 | 第75-78页 |
5.1.1 不同O/C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 | 第75-77页 |
5.1.2 不同O/C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 | 第77-78页 |
5.2 不同W/C的影响 | 第78-81页 |
5.2.1 不同W/C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5.2.2 不同W/C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 | 第79-81页 |
5.3 不同主入口速度的影响 | 第81-85页 |
5.3.1 不同主入口速度对反应物转化率、产物收率及选择性的影响 | 第81-83页 |
5.3.2 不同主入口速度对组分质量分数在流动方向上变化的影响 | 第83-85页 |
5.4 不同进气温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5.5 不同催化剂负载密度的影响 | 第86-8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附录 | 第101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与专利目录 | 第101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