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电商扶贫路径探析——以成县为例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反贫困 | 第20页 | 2.1.2 精准扶贫 | 第20页 | 2.1.3 农村电子商务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1页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创新扩散理论 | 第22-23页 | 3 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扶贫实践 | 第23-29页 | 3.1 甘肃省贫困现状 | 第23-26页 | 3.1.1 贫困现状 | 第23-24页 | 3.1.2 贫困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3.2 甘肃省电子商务扶贫实践情况 | 第26-29页 | 4 成县电子商务扶贫模式 | 第29-46页 | 4.1 成县县情 | 第29页 | 4.2 成县电商扶贫历程 | 第29-30页 | 4.3 成县电商扶贫参与主体关系构成 | 第30-33页 | 4.3.1 政府与农户 | 第31页 | 4.3.2 政府与企业 | 第31-32页 | 4.3.3 企业与农户 | 第32-33页 | 4.4 成县电商扶贫组织结构 | 第33-35页 | 4.4.1 政府顶层设计 | 第33-34页 | 4.4.2 基础保障 | 第34页 | 4.4.3 产业支撑 | 第34页 | 4.4.4 平台服务 | 第34-35页 | 4.4.5 宣传推广 | 第35页 | 4.5 成县电商扶贫推广渠道 | 第35-39页 | 4.5.1 网店扶贫 | 第36-37页 | 4.5.2 就业扶贫 | 第37页 | 4.5.3 信息扶贫 | 第37-38页 | 4.5.4 工程扶贫 | 第38-39页 | 4.5.5 平台扶贫 | 第39页 | 4.6 成县电商扶贫的成效 | 第39-42页 | 4.6.1 促进产业融合 | 第40页 | 4.6.2 提高农民收入 | 第40-41页 | 4.6.3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1-42页 | 4.6.4 提高农户自身素质 | 第42页 | 4.7 外省电商扶贫经验借鉴 | 第42-46页 | 4.7.1 电商扶贫典型模式 | 第42-43页 | 4.7.2 成县与其他县域电商模式的比较 | 第43-46页 | 5 成县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基于成县农户数据调查 | 第46-57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46页 | 5.2 数据分析 | 第46-52页 | 5.2.1 基础数据 | 第46-48页 | 5.2.2 贫困原因 | 第48-49页 | 5.2.3 农户如何看待电商扶贫 | 第49-51页 | 5.2.4 电商扶贫相关基础设施情况 | 第51-52页 | 5.2.5 农户认为存在的问题 | 第52页 | 5.3 成县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52-56页 | 5.3.1 贫困人口本身存在问题 | 第53页 | 5.3.2 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 | 第53页 | 5.3.3 电商实际对贫困户当中的贫困户帮助不大 | 第53-54页 | 5.3.4 农特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 | 第54-56页 | 5.4 小结 | 第56-57页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6.2.1 进一步明确电商扶贫主体责任,避免政府过度干预 | 第57-58页 | 6.2.2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配合金融与人才培养 | 第58-59页 | 6.2.3 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建立“共享治理”环境 | 第59页 | 6.2.4 加强成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形成“区位品牌”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导师简介 | 第68-69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