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1.1 水稻瘤矮病毒 | 第12-13页 |
1.1.1 水稻瘤矮病的发生、分布和症状 | 第12页 |
1.1.2 水稻瘤矮病的寄主植物、病原及传播介体 | 第12页 |
1.1.3 水稻瘤矮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 第12-13页 |
1.2 自噬 | 第13-18页 |
1.2.1 自噬的分类 | 第13-15页 |
1.2.2 自噬的发生过程 | 第15页 |
1.2.3 自噬相关基因 | 第15-16页 |
1.2.4 自噬的分子调节机制 | 第16-18页 |
1.2.5 细胞自噬与病毒 | 第18页 |
1.3 昆虫培养细胞概况及应用 | 第18-19页 |
1.4 免疫荧光技术 | 第19-2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1-23页 |
2.1.1 电光叶蝉与水稻瘤矮病株 | 第21页 |
2.1.2 感受态、载体和培养细胞 | 第21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1.4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3-37页 |
3.1 自噬相关基因Atg8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3-31页 |
3.1.1 引物设计 | 第23页 |
3.1.2 电光叶蝉总R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3.1.3 自噬相关基因Atg8的扩增 | 第24-25页 |
3.1.4 入门载体pDONR221-Atg8的构建 | 第25-27页 |
3.1.5 原核表达载体pDEST17-Atg8的构建 | 第27页 |
3.1.6 原核表达载体pDEST17-Atg8转入Rosetta (DE3)表达菌株 | 第27页 |
3.1.7 自噬相关基因Atg8的原核诱导表达 | 第27-28页 |
3.1.8 抗血清的制备 | 第28页 |
3.1.9 Western blot检测抗血清的特异性 | 第28-29页 |
3.1.10 Atg8抗血清的纯化 | 第29-30页 |
3.1.11 Atg8抗体交联荧光素 | 第30-31页 |
3.2 RGDV激活电光叶蝉培养细胞中的自噬现象 | 第31-34页 |
3.2.1 RGDV病毒液的提取 | 第31页 |
3.2.2 电光叶蝉单层培养细胞的准备 | 第31-32页 |
3.2.3 RGDV病毒粗提液侵染电光叶蝉单层培养细胞 | 第32页 |
3.2.4 免疫荧光标记RGDV侵染的电光叶蝉细胞 | 第32页 |
3.2.5 药剂处理RGDV侵染的电光叶蝉培养细胞 | 第32-33页 |
3.2.6 dsRNAs的体外合成 | 第33页 |
3.2.7 dsRNAs处理RGDV侵染的电光叶蝉培养细胞 | 第33页 |
3.2.8 RT-qPCR检测药剂或dsRNAs处理后细胞中基因表达 | 第33-34页 |
3.3 RGDV激活电光叶蝉虫体中的自噬现象 | 第34-37页 |
3.3.1 免疫荧光观察自噬和RGDV在电光叶蝉的组织定位 | 第34-35页 |
3.3.2 免疫观察dsRN As注射RGDV侵染电光叶蝉虫体中肠内RGDV的积累 | 第35-36页 |
3.3.3 dsRNAs注射RGDV侵染电光叶蝉虫体的RGDV的传播效率 | 第36-3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7-51页 |
4.1 自噬相关基因Atg8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7-41页 |
4.1.1 自噬相关基因Atg8的扩增 | 第37页 |
4.1.2 入门载体pDONR221-Atg8的构建 | 第37-38页 |
4.1.3 原核表达载体pDEST17-Atg8的构建 | 第38-39页 |
4.1.4 原核表达载体pDEST17-Atg8转入Rosetta (DE3)菌株 | 第39页 |
4.1.5 自噬相关基因Atg8的原核表达 | 第39-40页 |
4.1.6 Western blot检测Atg8抗血清的特异性 | 第40-41页 |
4.2 RGDV侵染激活电光叶蝉培养细胞的自噬现象 | 第41-46页 |
4.2.1 电光叶蝉培养细胞的培养 | 第41页 |
4.2.2 RGDV侵染电光叶蝉培养细胞诱导细胞自噬 | 第41-44页 |
4.2.3 自噬促进RGDV在电光叶蝉培养细胞中增殖扩散 | 第44-46页 |
4.3 RGDV激活电光叶蝉虫体中的自噬现象 | 第46-51页 |
4.3.1 电光叶蝉不同组织器官的形态观察 | 第46-47页 |
4.3.2 RGDV侵染电光叶蝉虫体诱导自噬 | 第47-49页 |
4.3.3 自噬促进RGDV在电光叶蝉虫体中增殖扩散 | 第49-51页 |
5 讨论 | 第51-54页 |
6 小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