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11-13页 |
一、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目标 | 第12页 |
三、拟解决的相关问题 | 第12-13页 |
第三节、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阐释法 | 第13页 |
二、文献法 | 第13页 |
三、田野考察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缘起与发展 | 第14-26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的提出及操作实践的发展 | 第14-18页 |
一、探索期(2005年—2008年)的操作实践与问题 | 第14页 |
二、提升期(2009年)的操作实践与问题 | 第14-15页 |
三、发展期(2010年—2011年)的操作实践与问题 | 第15-17页 |
四、稳定期(2012年—至今)的操作实践与问题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理论探索与深化 | 第18-26页 |
一、萌芽期(2005年—2009年之前)的理论贡献与问题 | 第19页 |
二、关键期(2009年)的理论贡献与问题 | 第19-21页 |
三、发展期(2010年—2012年)的理论贡献与问题 | 第21-23页 |
四、纵深期(2012年—至今)的理论贡献与问题 | 第23-26页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有关问题的思考与阐释 | 第26-32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概念、内涵及问题 | 第26-28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与问题 | 第26-27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内涵与问题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适用范围及问题 | 第28-29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 第28页 |
二、现行的适用范围及其问题 | 第28-29页 |
三、适用范围的拓展 | 第29页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29-32页 |
一、原真性保护原则 | 第29-30页 |
二、活态传承原则 | 第30页 |
三、差异化保护原则 | 第30页 |
四、以人为本原则 | 第30-31页 |
五、开发服从保护原则 | 第31页 |
六、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几种关系及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 第32-38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的关系及问题 | 第32-34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创新的关系及问题 | 第34-35页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化的关系及问题 | 第35-38页 |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模式与各参与方的作用的探讨 | 第38-46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模式 | 第38-42页 |
一、个体传承模式的优势与问题 | 第38-40页 |
二、团体传承模式的优势与问题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在生产性保护实践中各参与方的作用 | 第42-46页 |
一、传承人的作用 | 第42-43页 |
二、政府的作用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