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1 引言 | 第1-9
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
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
页 |
2 分家制度及家族企业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7
页 |
2.1 国外家族企业权力传承相关理论评述 | 第9-14
页 |
2.1.1 双系统论 | 第9-10
页 |
2.1.2 三环模型 | 第10-11
页 |
2.1.3 三极发展模式 | 第11-12
页 |
2.1.4 必要的管理能力 | 第12-14
页 |
2.2 中国家庭结构特点及源远流长的传统家族文化 | 第14-15
页 |
2.3 家族文化与企业管理模式 | 第15-16
页 |
2.4 关于分家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 第16-17
页 |
2.4.1 陈其南的研究 | 第16-17
页 |
2.4.2 麻国庆的研究 | 第17
页 |
3. 中国家庭和家族制度的特点 | 第17-21
页 |
3.1 家、家庭与家族的概念区别 | 第18
页 |
3.2 泛家族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第18-19
页 |
3.3 中国家庭/家族制度对家族企业的影响 | 第19-20
页 |
3.4 中国家庭关系/结构的新变革对家族企业的影响 | 第20-21
页 |
4. 传统分家制度对家族企业继任的影响 | 第21-29
页 |
4.1 分家制度的含义 | 第21
页 |
4.2 分家的原因 | 第21-22
页 |
4.3 分家制度对现代家族企业继任的影响 | 第22-27
页 |
4.3.1 男系原则与现代家族企业子承父业 | 第22-23
页 |
4.3.2 父系原则与现代家族企业女婿继承地位 | 第23-25
页 |
4.3.3 过房收养与现代家族企业养子的继承权 | 第25
页 |
4.3.4 房与家族的关系及现代家族企业无形资产的继承 | 第25-26
页 |
4.3.5 财产收益权的分配与现代家族企业长子继承权 | 第26-27
页 |
4.3.6 分中有继有合 | 第27
页 |
4.4 现代家族企业“分家”新特点 | 第27-29
页 |
5. 诸子均分是福,是祸? | 第29-35
页 |
5.1 一位所有者继承与兄弟姐妹合伙的结构优劣比较 | 第29-30
页 |
5.2 中日继承模式及家文化之比较 | 第30-32
页 |
5.2.1 中国的“家”以系谱血缘关系为主;日本的“家”以家户生活团体为主。 | 第30-31
页 |
5.2.2 中国社会的家以血缘关系为主,经济利益为次;日本社会的家以经济共同体为主,血缘关系为次。 | 第31
页 |
5.2.3 中国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日本家族成员的联系相对脆弱。 | 第31-32
页 |
5.2.4 中国以家为本,强调家是社会的基础;日本以共同生活体为主,主张共同体与家的合一。 | 第32
页 |
5.3 一个“富过三代”的理论构想 | 第32-35
页 |
6. 国外家族企业继任模式的特点 | 第35-39
页 |
6.1 欧美家族企业继任模式的特点及其文化成因 | 第35-36
页 |
6.2 东南亚家族企业继任模式的特点及文化成因 | 第36-37
页 |
6.3 国外家族企业继承模式的启示 | 第37-39
页 |
6.3.1 继任模式的选择应该考虑到企业、继任者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 第37
页 |
6.3.2 产权的分布情况决定了继任模式中家族内外力量的对比情况 | 第37
页 |
6.3.3 社会信任度及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成熟度影响继任模式的家族内外力量的对比。 | 第37-39
页 |
7. 家族企业继任计划 | 第39-47
页 |
7.1 目前家族企业换代传承的现状 | 第39
页 |
7.2 家庭矛盾的解决 | 第39-40
页 |
7.3 子承父业的必然性解释 | 第40-43
页 |
7.3.1 社会学解释 | 第40
页 |
7.3.2 委托—代理理论解释 | 第40-41
页 |
7.3.3 博奕论解释 | 第41
页 |
7.3.4 资源论解释 | 第41-43
页 |
7.4 子承父业的家族企业继任规划 | 第43-44
页 |
7.5 继任引起的其它问题 | 第44-47
页 |
7.5.1 相关利益者的意见 | 第45
页 |
7.5.2 权威失落问题 | 第45
页 |
7.5.3 企业元老与接班人的关系问题 | 第45-46
页 |
7.5.4 退休者及落选者的安排问题 | 第46-47
页 |
8. 包玉刚家族“分家”案例分析 | 第47-50
页 |
8.1 包玉刚其人 | 第47
页 |
8.2 包玉刚其家庭 | 第47
页 |
8.3 包氏之分家 | 第47-48
页 |
8.4 包氏集团第二代业绩 | 第48
页 |
8.5 包氏分家之分析 | 第48-50
页 |
结语 | 第50-51
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
页 |
后记 | 第5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