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24页 |
· 中原牡丹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12页 |
· 中原牡丹品种的生态习性 | 第10-11页 |
· 中原牡丹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 | 第11-12页 |
· 中原牡丹品种的形态特征 | 第12-18页 |
· 株型 | 第13页 |
· 芽 | 第13页 |
· 枝 | 第13页 |
· 叶 | 第13页 |
· 花 | 第13-18页 |
· 牡丹的应用形式及资源评价 | 第18-21页 |
· 牡丹的应用形式 | 第18-20页 |
· 牡丹品种资源评价 | 第20-21页 |
·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4页 |
· 立项依据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中原牡丹品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4-50页 |
· 物候期的观察研究 | 第24-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 小结 | 第31页 |
· 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 第31-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 小结 | 第39页 |
· 花芽分化的研究 | 第39-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 小结 | 第47-50页 |
3 中原牡丹品种资源调查及评价 | 第50-68页 |
· 中原牡丹品种资源调查 | 第50-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中原牡丹品种资源评价 | 第61-68页 |
· 评价方法 | 第61-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68-78页 |
· 讨论 | 第68-74页 |
· 结论 | 第74-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图版 | 第82-84页 |
附表 | 第84-150页 |
附表Ⅰ 2009年洛阳国家牡丹园中原牡丹品种物候期 | 第84-92页 |
附表Ⅱ-1 2009年洛阳国家牡丹园部分中原牡丹品种当年生枝长生长量 | 第92-93页 |
附表Ⅱ-2 2009年洛阳国家牡丹园部分中原牡丹品种当年生枝粗生长量 | 第93-94页 |
附表Ⅱ-3 2009年洛阳国家牡丹园部分中原牡丹品种复叶长生长量 | 第94-95页 |
附表Ⅱ-4 2009年洛阳国家牡丹园部分中原牡丹品种复叶宽生长量 | 第95-96页 |
附表Ⅱ-5 2009年洛阳国家牡丹园部分中原牡丹品种花蕾高生长量 | 第96-97页 |
附表Ⅱ-6 2009年洛阳国家牡丹园部分中原牡丹品种花蕾直径生长量 | 第97-98页 |
附表Ⅲ-1 2009年洛阳国家牡丹园中原牡丹品种调查(1) | 第98-107页 |
附表Ⅲ-2 2009年洛阳国家牡丹园中原牡丹品种调查(2) | 第107-117页 |
附表Ⅲ-3 2009年洛阳国家牡丹园中原牡丹品种调查(3) | 第117-125页 |
附表Ⅳ-1 中原牡丹品种资源评价:园林应用 | 第125-133页 |
附表Ⅳ-2 中原牡丹品种资源评价:盆栽应用 | 第133-141页 |
附表Ⅳ-3 中原牡丹品种资源评价:切花应用 | 第141-150页 |
个人简介 | 第150-152页 |
导师简介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