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5
页 |
目录 | 第5-8
页 |
引言 | 第8-9
页 |
1 异龄林林分生长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9-15
页 |
· 常见异龄林林分生长模型种类 | 第9-13
页 |
· 直径分布模型 | 第9-10
页 |
· 指数分布 | 第9-10
页 |
· Weibull分布 | 第10
页 |
· 林分生长模型 | 第10
页 |
· 马尔科夫模型 | 第10-11
页 |
· 林分表预估模型 | 第11-12
页 |
· 微分方程系统模型 | 第12
页 |
· 矩阵模型 | 第12-13
页 |
· 林分表预估 | 第13
页 |
· 常见异龄林林分生长模型的共性 | 第13-15
页 |
2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及应用现状 | 第15-22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第15-18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 第15-16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 | 第16-17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 | 第17-18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原理 | 第18-20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求解的思路 | 第18
页 |
· 模型的识别 | 第18-19
页 |
· 模型识别的类型 | 第18
页 |
· 模型识别的方法 | 第18-19
页 |
· 参数估计 | 第19-20
页 |
· 最大似然估计(ML) | 第19
页 |
· 未加权最小二乘估计(ULS) | 第19-20
页 |
· 广义最小二乘估计(ULS) | 第20
页 |
· 模型评价 | 第20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与其他异龄林分析方法的区别 | 第20-22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与直径分布模型的区别 | 第20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与林分生长模型的区别 | 第20-21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与马尔科夫模型、矩阵模型的区别 | 第21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与林分表估计的区别 | 第21-22
页 |
3 结构方程模型在林分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44
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
页 |
· 林分数据的调查设计 | 第22-24
页 |
· 调查使用的数表及资料 | 第22
页 |
· 调查方法 | 第22-24
页 |
· 总体蓄积量的调查方法 | 第22-23
页 |
· 小班的调查方法 | 第23
页 |
· 资源动态估测方法 | 第23
页 |
· 森林区划的方法 | 第23
页 |
· 统计方法 | 第23-24
页 |
· 调查蓄积精度 | 第24
页 |
· 全局蓄积精度 | 第24
页 |
· 林场蓄积精度 | 第24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中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4-29
页 |
· 立地质量指标的选择与等级划分 | 第24-27
页 |
· 坡向的等级划分 | 第24-25
页 |
· 坡位的等级划分 | 第25
页 |
· 坡度的等级划分 | 第25-26
页 |
· 海拔的等级划分 | 第26
页 |
· 土壤种类的等级划分 | 第26-27
页 |
· 土壤厚度的等级划分 | 第27
页 |
· 林分结构的指标选择与等级划分 | 第27-28
页 |
· 林分密度的指标选择 | 第28
页 |
· 经营措施的指标选择 | 第28-29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中各变量的设定 | 第29
页 |
· 潜变量的设定 | 第29
页 |
· 显变量的设定 | 第29
页 |
· 模型结构框架的构建 | 第29-41
页 |
· 林分结构、林分密度、经营措施与林分生长量的关系 | 第29-37
页 |
· 林分结构与林分密度无关联的结构分析 | 第29-32
页 |
· 林分结构对林分密度有作用的结构分析 | 第32-34
页 |
· 林分密度对林分结构有作用的结构分析 | 第34-35
页 |
· 林分结构和林分密度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分析 | 第35-36
页 |
· 四个模型结构优劣的比较 | 第36-37
页 |
· 立地质量与林分生长量的关系 | 第37-38
页 |
· 林分结构、林分密度、经营措施、立地质量与林分蓄积量的关系 | 第38-41
页 |
· "立地质量"和"林分结构与林分密度无关联结构"的联合分析 | 第38-40
页 |
· "立地质量"和"林分结构与林分密度相互作用结构"的联合分析 | 第40-41
页 |
· 结构方程模型在林分结构优劣方面的应用探讨 | 第41-44
页 |
· 不考虑林分密度对林分结构影响的林分结构优劣评价探讨 | 第41-42
页 |
· 考虑林分密度对林分结构影响的林分结构优劣评价探讨 | 第42-44
页 |
4 结论 | 第44-45
页 |
5 讨论 | 第45-46
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
页 |
个人简介 | 第50-51
页 |
导师简介 | 第51-52
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