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等离子体对克雷伯氏杆菌的生物学效应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 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 | 第13-17页 | · 等离子体的概念及种类 | 第13-14页 | · 等离子体的应用 | 第14-17页 | · 等离子体在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等离子体灭菌的研究进展和机理 | 第17-19页 | · 等离子体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和机理 | 第19-20页 | · 等离子体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 微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 | 第22-29页 | · 1,3-丙二醇的性质及应用 | 第22-23页 | · 1,3-丙二醇的生产菌种及代谢途径 | 第23-26页 | · 生物法转化1,3-丙二醇的工艺 | 第26-29页 | · 粗甘油在发酵行业的应用 | 第29-31页 | · 粗甘油的特点与应用 | 第29页 | · 粗甘油在发酵行业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 粗甘油发酵生产1,3-丙二醇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1-32页 | ·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2 等离子体对克雷伯氏杆菌产1,3-丙二醇能力的影响 | 第32-53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40页 | · 菌种与实验药品 | 第32页 | · 培养基 | 第32-33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3-35页 | · 实验设计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分析方法 | 第36-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1页 | · 处理时间点的确定 | 第40-41页 | · 筛选培养基的确定 | 第41-42页 | · 不同电场强度对1,3-丙二醇产量的影响 | 第42-46页 | · 不同装液量对等离子体作用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优化条件的确定 | 第47页 | · 优化条件下的摇瓶发酵及传代实验 | 第47-49页 | · 优化条件下处理的菌体胞内蛋白含量变化 | 第49-50页 | · 优化条件下处理的菌体胞内T-AOC的影响 | 第50页 | · 优化条件下处理的菌体胞内GSH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3 金属离子对等离子体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 第53-64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 菌种与实验药品 | 第53页 | · 培养基 | 第53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53-54页 | · 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与等离子体共同作用 | 第54页 | · 金属离子与等离子体单独及复合作用的比较 | 第54页 | · 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 Mg~(2+)与等离子体的共同作用 | 第55-56页 | · Ba~(2+)与等离子体的共同作用 | 第56-58页 | · K~+与等离子体的共同作用 | 第58-60页 | · Li~+与等离子体的共同作用 | 第60-61页 | · 经等离子体与Mg~(2+)共同处理的种子批式流加发酵结果 | 第61-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4 等离子体-氯化锂复合诱变选育耐受粗甘油菌株 | 第64-80页 | · 引言 | 第6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9页 | · 菌种与实验药品 | 第64-65页 | · 培养基 | 第65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65-66页 | · 粗甘油成分的测定方法 | 第66-67页 | · 复合诱变及筛选方法 | 第67-68页 | · 批式流加发酵实验 | 第68页 | · 分析方法 | 第68-6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8页 | · 粗甘油成分的初步测定 | 第69页 | · 诱变参数的确定 | 第69-70页 | · 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70-72页 | · 原始菌株与诱变菌株批式流加发酵 | 第72-74页 | · 以粗甘油为底物发酵时副产物及胞内能量分析 | 第74-76页 | · 批式流加发酵的碳流分析 | 第76-78页 | · 突变菌株的稳定性 | 第78页 | · 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