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概述 | 第16页 |
1.2 垃圾渗滤液简介 | 第16-18页 |
1.3 酸性矿山排水简介 | 第18-20页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1.4.1 硫酸盐还原作用 | 第20-21页 |
1.4.2 产甲烷菌 | 第21页 |
1.4.3 铁还原菌 | 第21-22页 |
1.4.4 生物脱氮基本原理 | 第22-25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5-26页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页 |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酸性矿山排水与垃圾渗滤液不同混合比厌氧反应研究 | 第26-39页 |
2.1 概述 | 第26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2.2.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2.3 实验结果讨论 | 第28-38页 |
2.3.1 反应过程中pH值变化情况 | 第28-29页 |
2.3.2 反应过程中氧化还原电位(ORP)变化情况 | 第29-30页 |
2.3.3 反应过程中碳、硫元素的变化 | 第30-33页 |
2.3.4 反应过程中NH_3-N、NO_3-N和N_2的变化情况 | 第33-34页 |
2.3.5 反应过程中铁元素变化情况及分析 | 第34-35页 |
2.3.6 反应过程中液体中TIC和TOC变化情况 | 第35-36页 |
2.3.7 体系中碳、硫、氮的物料衡算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厌氧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 | 第39-50页 |
3.1 概述 | 第3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40页 |
3.2.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3.3.1 厌氧反应器启动阶段各物质的变化 | 第41-42页 |
3.3.2 厌氧反应器运行阶段各物质的变化 | 第42-44页 |
3.3.3 COD和硫酸盐电子流比重分析 | 第44-45页 |
3.3.4 厌氧反应器硫平衡分析 | 第45-46页 |
3.3.5 厌氧反应器COD平衡分析 | 第46-47页 |
3.3.6 单位反应周期内COD和硫酸盐浓度变化情况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好氧反应器和缺氧反应器的启动 | 第50-64页 |
4.1 概述 | 第5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50-51页 |
4.2.3 指标测试与方法 | 第51-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4.3.1 好氧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阶段各物质的变化 | 第53-56页 |
4.3.2 好氧反应器处理厌氧反应器出水的效果分析 | 第56-59页 |
4.3.3 污泥硝化速率和耗氧速率的测定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4.3.4 缺氧反应器的启动运行情况 | 第60-61页 |
4.3.5 缺氧反应器处理好氧反应器出水效果分析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5.1 结论 | 第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