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服装舒适性 | 第11-12页 |
1.2 织物热舒适性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织物瞬态接触冷暖感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织物瞬态接触冷暖感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织物稳态热舒适性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织物稳态热舒适性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4 以往研究不足及本次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横机针织面料热舒适性指标的确定 | 第16-19页 |
2.1 织物热舒适性的参数指标 | 第16页 |
2.2 瞬态热舒适性描述指标Qmax的选取 | 第16-17页 |
2.3 稳态热舒适描述指标K,W的选取 | 第17-18页 |
2.3.1 织物稳态热舒适性描述指标K | 第17页 |
2.3.2 织物稳态热舒适性描述指标W | 第17-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织物热舒适性影响因素分析及实验样品方案设计 | 第19-28页 |
3.1 织物热舒适性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3.1.1 织物接触冷暖感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3.1.2 织物保暖性能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3.2 冬季常用横机针织物组织结构 | 第21-25页 |
3.2.1 第一组设计方案:不同抽针率的双面针织物设计 | 第22-23页 |
3.2.2 第二组设计方案:不同浮线比例的单面针织物设计 | 第23页 |
3.2.3 第三组设计方案:不同集圈比例的单面针织物设计 | 第23-24页 |
3.2.4 第四组设计方案:不同单位面积重量的单面针织物设计 | 第24页 |
3.2.5 第五组设计方案:不同纱线支数构成的针织物设计 | 第24-25页 |
3.3 实验面料制作及过程 | 第25-27页 |
3.3.1 单一变量为织物组织结构时面料的加工 | 第25-26页 |
3.3.2 单一变量为织物单位面积重量时面料的加工 | 第26页 |
3.3.3 单一变量为纱线支数时面料的加工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实验 | 第28-31页 |
4.1 实验设备介绍 | 第28页 |
4.2 实验设备简介 | 第28页 |
4.2.1 实验仪器的基本组成 | 第28页 |
4.3 各个指标的具体测试方法 | 第28-29页 |
4.3.1 织物接触冷暖感Qmax的测定 | 第28-29页 |
4.3.2 织物热传导率K的测定 | 第29页 |
4.3.3 织物保暖率W的测定 | 第29页 |
4.4 实验结果准确性控制 | 第29-31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1-69页 |
5.1 各影响因素对织物接触冷暖感的影响 | 第31-45页 |
5.1.1 抽针率对双面针织物接触冷暖感的影响 | 第31-33页 |
5.1.2 浮线比例对针织物接触冷暖感的影响 | 第33-36页 |
5.1.3 集圈比例对针织物接触冷暖感的影响 | 第36-39页 |
5.1.4 单位面积重量对针织物接触冷暖感的影响 | 第39-41页 |
5.1.5 纱线支数对针织物接触冷暖感的影响 | 第41-45页 |
5.2 各影响因素对织物热传导率的影响 | 第45-55页 |
5.2.1 抽针率对双面织物热传导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5.2.2 浮线比例对针织物热传导率的影响 | 第46-49页 |
5.2.3 集圈比例对织物热传导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5.2.4 单位面积重量对针织物热传导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5.2.5 纱线支数对织物热传导率的影响 | 第52-55页 |
5.3 织物接触冷暖感和热传导率显著性水平对比分析 | 第55页 |
5.4 风速对横机针织物保暖率的影响 | 第55-66页 |
5.4.1 人体-服装-外界环境的热量交换 | 第56页 |
5.4.2 实验设计及实验流程 | 第56-57页 |
5.4.3 各风速下散热量变化 | 第57-59页 |
5.4.4 风速对双面横机针织物保暖性能的影响 | 第59-66页 |
5.5 冬季横机针织物优化设计方案 | 第66-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