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探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三) 创新点 | 第1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隐性教育及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概述 | 第14-20页 | (一) 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 第14-16页 | · 隐性教育的内涵 | 第14-15页 | · 隐性教育的特征 | 第15-16页 | (二) 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 第16-20页 | · 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的内涵 | 第16-18页 | · 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 第18-20页 | 二、隐性教育在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 第20-25页 | (一) 有利于丰富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 第20页 | (二) 有利于适应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 | 第20-21页 | (三) 有利于有效地消除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 第21-22页 | (四) 有利于有效地覆盖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的全过程 | 第22-23页 | (五) 有利于使初中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 | 第23-25页 | 三、隐性教育在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应用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25-28页 | (一) 隐性教育在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教育者在开展隐性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不足 | 第25页 | · 隐性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 第25-26页 | · 隐性教育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不强 | 第26页 | · 对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模式缺乏有效的探索 | 第26页 | (二) 隐性教育在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 社会环境中负面因素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制约作用 | 第27页 | · 教育者的隐性教育意识淡薄 | 第27页 | · 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疏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 第27-28页 | 四、运用隐性教育,提高传统美德教育实效性 | 第28-41页 | (一) 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 第28-31页 | · 教师要提高自身美德修养 | 第28-29页 | · 教师要树立隐性教育的理念 | 第29-30页 | · 教师要提升开展隐性教育的技能 | 第30-31页 | (二) 依托隐性教育理念,探索开展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模式 | 第31-35页 | · 探索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的生活型模式 | 第31-32页 | · 探索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的交往型模式 | 第32-33页 | · 探索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欣赏型模式 | 第33-34页 | · 探索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的自主建构型模式 | 第34-35页 | (三) 积极地开展隐含传统美德教育的活动 | 第35-37页 | · 以校内活动为载体,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 第35-36页 | · 以校外活动为依托,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 第36-37页 | (四) 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 第37-41页 | · 注重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 第37-38页 | · 注重校园精神环境的开发 | 第38-39页 | · 注重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