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讨薪突发性事件的根源及其解决对策——基于建筑类企业的思考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三、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农民工及其讨薪突发事件 | 第21-33页 | 第一节 农民工及其意义 | 第21-28页 | 一、 农民工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 农民工的特征 | 第22-25页 | 三、 农民工的社会管理意义 | 第25-28页 | 第二节 农民工讨薪突发事件 | 第28-33页 | 一、 农民工讨薪事件的涵义 | 第28-29页 | 二、 农民工讨薪事件的特点 | 第29-31页 | 三、 农民工讨薪事件的影响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建筑行业农民工讨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 第33-39页 | 第一节 外部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一、 建设企业的失责 | 第33-34页 | 二、 相关法律制度缺陷 | 第34-35页 | 三、 政府监管机构的失职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农民工自身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一、 法律知识欠缺 | 第36页 | 二、 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 第36页 | 三、 经济困难 | 第36-37页 | 四、 工作不稳定 | 第37页 | 第三节 社会危害 | 第37-39页 | 一、 影响社会稳定 | 第37页 | 二、 扰乱经济秩序 | 第37-38页 | 三、 降低道德水准 | 第38页 | 四、 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建筑行业农民工讨薪突发事件的一般性处置与防范 | 第39-46页 | 第一节 一般性处置方法 | 第39-41页 | 一、 处置原则 | 第39页 | 二、 处置分类 | 第39-40页 | 三、 处理程序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一般性防范方法 | 第41-43页 | 一、 防范欠薪事件的发生 | 第41-42页 | 二、 劳动部门监督 | 第42页 | 三、 欠薪后处理 | 第42-43页 | 第三节 预防范和预疏导 | 第43-46页 | 一、 细管工程,规避风险 | 第43页 | 二、 治本清源,堵塞漏洞 | 第43-44页 | 三、 严管善待,有效帮扶 | 第44页 | 四、 健全档案,监督发放 | 第44-45页 | 五、 铁腕惩戒,长久和谐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民工讨薪突发事件的防范与调控 | 第46-54页 | 第一节 公共政策制定方面 | 第46-48页 | 一、 完善招标后管理,明确项目责任主体 | 第46页 | 二、 落实监管责任, 突出检查重点 | 第46-47页 | 三、 严查恶意欠薪, 加大处理力度 | 第47页 | 四、 加强部门配合,形成执法合力 | 第47页 | 五、 抓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工资支付行为 | 第47-48页 | 六、 抓信息常态管理,拓宽欠薪处置渠道 | 第48页 | 第二节 政府对企业的指导与调控方面 | 第48-51页 | 一、 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 第48-49页 | 二、 切实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问题 | 第49页 | 三、 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 | 第49-50页 | 四、 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 | 第50页 | 五、 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 | 第50-51页 | 六、 保护弱势群体权益 | 第51页 | 第三节 政府对从业农民工的教育与管理方面 | 第51-54页 | 一、 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 | 第51页 | 二、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 | 第51-52页 | 三、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 第52页 | 四、 落实农民工培训责任 | 第52页 | 五、 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 第52-53页 | 六、 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