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 网络自我表露 | 第10-14页 |
· 网络自我表露的概念 | 第10-11页 |
· 网络自我表露的理论 | 第11页 |
· 网络自我表露的测量 | 第11-13页 |
· 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焦点 | 第13-14页 |
2 社会支持 | 第14-16页 |
· 社会支持的概念 | 第14-15页 |
· 社会支持的理论 | 第15页 |
· 社会支持的测量 | 第15-16页 |
3 孤独感 | 第16-17页 |
· 孤独感的概念 | 第16页 |
· 孤独感的理论 | 第16页 |
· 孤独感的测量 | 第16-17页 |
4 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关系 | 第17-18页 |
5 网络自我表露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 第18页 |
6 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 | 第19-21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3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 实践意义 | 第21页 |
· 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四部分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23-25页 |
1 被试 | 第23页 |
2 变量 | 第23页 |
· 预测变量:网络自我表露 | 第23页 |
· 结果变量:孤独感 | 第23页 |
· 中介变量:领悟性社会支持 | 第23页 |
3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 改编的《网络自我表露问卷》 | 第23-24页 |
· Russell编制的《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1988) | 第24页 |
· Zimet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 第24页 |
4 研究程序 | 第24页 |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4页 |
6 研究中的伦理处理 | 第24-25页 |
第五部分 预研究 | 第25-3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2 被试 | 第25页 |
3 测量工具 | 第25页 |
4 程序 | 第25页 |
5 结果及分析 | 第25-30页 |
· 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25-29页 |
· 网络自我表露、领悟性社会支持、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 第29页 |
· 网络自我表露、领悟性社会支持、孤独感的关系 | 第29-30页 |
6 下一步研究的考虑 | 第30-31页 |
第六部分 正式研究 | 第31-4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2 研究假设 | 第31页 |
3 被试 | 第31页 |
4 测量工具 | 第31-32页 |
5 程序 | 第32页 |
6 结果及分析 | 第32-40页 |
· 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2-34页 |
·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领悟性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 第34-37页 |
· 网络自我表露、领悟性社会支持、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 网络自我表露、领悟性社会支持、孤独感的关系 | 第38-40页 |
第七部分 综合讨论 | 第40-46页 |
1 研究设计的问题 | 第40页 |
2 样本数据的问题 | 第40-41页 |
· 取样 | 第40页 |
· 样本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 第40-41页 |
3 统计分析的问题 | 第41-42页 |
· 样本数据的多元线性检验 | 第41页 |
· 效应量与统计效力 | 第41-42页 |
4 网络自我表露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 第42页 |
5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领悟性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42-44页 |
·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42-43页 |
· 大学生领悟性社会支持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43-44页 |
· 大学生孤独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44页 |
6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领悟性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 | 第44-46页 |
第八部分 结论 | 第46-47页 |
第九部分 研究总结 | 第47-48页 |
1 本研究的发现 | 第47页 |
2 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附录一 大学生网络调查问卷 | 第52-55页 |
附录二 领悟性社会支持量表及孤独感量表CFA结果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