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主义视域下新农村民居建筑初探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的起源 | 第8-9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论 | 第9-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论文基本框架 | 第12-13页 |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2页 | · 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地域主义建筑的理论概述及其哲学基础剖析 | 第14-22页 | · 地域主义建筑产生的思想与现实背景 | 第14-17页 | ·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14-16页 | · 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要求 | 第16页 | · 保护历史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诉求 | 第16-17页 | · 地域主义建筑的两种理论形态 | 第17-19页 | · 地域主义建筑理论 | 第17-18页 | · 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理论 | 第18-19页 | · 建筑现象学中的地域性分析 | 第19-22页 | · 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 建筑现象学的方法和内容 | 第20-22页 | 3 新农村建设中的民居建筑现状分析 | 第22-29页 | · 新农村建设中民居建筑、景观设计的现状 | 第22-23页 | · 新农村建设中民居建筑规划和布局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 新农村民居建筑出现“急功近利”现象 | 第25页 | · 新农村民居建筑出现“轻浮虚夸”现象 | 第25-26页 | · 新农村民居建筑出现“农村城市化”现象 | 第26页 | · 新农村建设中民居建筑地域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4 从建筑的地域性看新农村民居建筑 | 第29-42页 | · 建筑地域性所包含的因素 | 第29-35页 | · 自然地理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 | 第29-32页 | · 经济技术因素:经济状况、技术条件和材料使用 | 第32页 | · 历史文化因素: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 第32-35页 | · 地域主义建筑视域下对新农村民居建筑的探索 | 第35-38页 | · 新农村民居建筑中建筑功能的地域性分析 | 第35-36页 | · 新农村民居建筑中建筑结构的地域性分析 | 第36-37页 | · 新农村民居建筑中建筑形式的地域性分析 | 第37-38页 | · 新农村民居中建筑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地域性分析 | 第38-40页 | · 新农村民居建筑中场所精神的塑造 | 第40-42页 | 5 对当前新农村民居建筑走向的对策建议 | 第42-45页 | · 保护古老建筑,增加文化底蕴 | 第42页 | · 发掘古建筑特色, 坚持与新建筑结合 | 第42-43页 | · 新旧建筑和谐共存 | 第43页 | · 注重保持地域文化特色 | 第43页 | · 注重场所精神,优化人文环境 | 第43-45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