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 城市供水管网管道腐蚀成因 | 第11-12页 |
· 城市供水管网管道内壁管垢的物理化学特性 | 第12-13页 |
· 供水管网铁释放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 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判别指数 | 第15-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实验管道内壁管垢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 第22-30页 |
· 取样与处置方法 | 第22-23页 |
· 管垢的宏观特征 | 第23页 |
· 管垢的微观形态分析 | 第23-24页 |
· 管垢的化学组成分析 | 第24-29页 |
· 元素组成分析 | 第24-26页 |
· 化学成分分析 | 第26-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城市供水管网管道腐蚀及铁释放影响因素研究 | 第30-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 氯离子(Cl-)浓度对管道腐蚀的单因素影响分析 | 第33-34页 |
· 硫酸根离子(SO42-)浓度对管道腐蚀的单因素影响分析 | 第34-35页 |
· 总碱度及 pH 对管道腐蚀的单因素影响分析 | 第35-38页 |
· 余氯含量对管道腐蚀的单因素影响分析 | 第38-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水质化学稳定性指数对城市供水管网铁释放的评价研究 | 第42-46页 |
· 化学稳定性指标的选择 | 第42页 |
· 化学稳定性指标的变化对管道腐蚀判断 | 第42-45页 |
· Langelier 饱和指数 IL | 第42-43页 |
· Ryznar 稳定指数 IR | 第43-44页 |
· 侵蚀指数 AI | 第44页 |
· 拉森指数 LR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水源切换对管道腐蚀的影响 | 第46-6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 实验装置 | 第46-47页 |
· 检测指标与方法 | 第47-48页 |
· 水质化学稳定性指数的选择 | 第48页 |
· 原水水质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 水源切换引起的管网水质变化 | 第49-54页 |
· 水源切换前后铁浓度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 水源切换前后浊度变化规律 | 第50页 |
· 水源切换前后溶解氧、余氯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 水源切换前后水中其他金属离子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 水源变化时各水质指标与铁释放的关系 | 第52-54页 |
· 水源切换引起水质化学稳定性变化对管道腐蚀的影响 | 第54-58页 |
· Langelier 饱和指数变化规律 | 第54-55页 |
· Ryznar 稳定指数变化规律 | 第55-56页 |
· 侵蚀指数 AI 变化规律 | 第56页 |
· 拉森指数 LR 变化规律 | 第56-58页 |
· 铁释放与各水质指标、各水质化学稳定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8-60页 |
· 相关性分析简介 | 第58页 |
· 水源切换实验铁释放量与各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58-59页 |
· 水源切换实验铁释放量与各水质化学稳定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6 供水管网管道腐蚀控制措施研究 | 第62-67页 |
· 投加磷酸盐对管道腐蚀的控制 | 第62-63页 |
· 磷酸盐对管道腐蚀的控制机理 | 第62页 |
· 三聚磷酸钠对管道腐蚀的控制效果 | 第62-63页 |
· 调节碱度对管道腐蚀的控制 | 第63-64页 |
· 调节 PH 值对管道腐蚀的控制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7-70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建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