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4页 |
· 口蹄疫 | 第18-19页 |
· 口蹄疫的危害及流行现状 | 第18页 |
· 口蹄疫病原特征 | 第18-19页 |
· O 型口蹄疫病毒抗原位点研究进展 | 第19页 |
· 口蹄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 临床诊断 | 第19页 |
· 生物学诊断技术 | 第19-20页 |
· 血清学诊断 | 第20-21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21-22页 |
· 其他方法 | 第22-2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猪 O 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基因 VP0、VP1、VP3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4-37页 |
· 材料 | 第24页 |
· 病毒基因、菌株与载体 | 第24页 |
· 主要试剂及酶 | 第24页 |
·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 方法 | 第24-30页 |
· 病毒基因合成 | 第24页 |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4-25页 |
· VP0、VP1、VP3 基因片段的 PCR 扩增 | 第25-26页 |
· VP0、VP1、VP3 基因 PCR 产物的回收 | 第26页 |
· VP0、VP1、VP3 基因的克隆 | 第26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6页 |
· 重组质粒转化 E.coli DH5 | 第26-27页 |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27页 |
· 重组质粒的 PCR 鉴定 | 第27页 |
·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27-28页 |
· 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28页 |
·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28-29页 |
· 连接产物转化 E.coli DH5 | 第29页 |
· 原核表达质粒的提取 | 第29页 |
· 原核表达质粒的 PCR 鉴定 | 第29页 |
· 原核表达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29页 |
· 原核表达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29-30页 |
· 原核表达质粒转化 BL21(DE3)plysS | 第30页 |
· 原核表达质粒的提取及鉴定 | 第30页 |
· 结果 | 第30-35页 |
· VP0、VP1、VP3 基因的扩增 | 第30页 |
· 重组质粒的 PCR 鉴定 | 第30-32页 |
·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32页 |
· 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32-33页 |
· 原核表达质粒的 PCR 鉴定 | 第33-34页 |
· 原核表达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34-35页 |
· 原核表达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35页 |
·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猪 O 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可溶性表达条件的摸索 | 第37-46页 |
· 材料 | 第37页 |
· 主要试剂及酶 | 第37页 |
·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 方法 | 第37-39页 |
· 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 第37页 |
· SDS-PAGE 分析 | 第37-38页 |
· Western blot 分析 | 第38页 |
· 目的蛋白大量表达的预处理 | 第38-39页 |
· 目的蛋白可溶性表达条件的摸索 | 第39页 |
· 结果 | 第39-45页 |
· SDS-PAGE 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 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 | 第40页 |
· 目的蛋白大量表达的预处理结果 | 第40-41页 |
· 目的蛋白可溶性表达条件的摸索 | 第41-45页 |
· 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SUMO-VP0、SUMO-VP1、SUMO-VP3 及 VP3 蛋白的纯化 | 第46-52页 |
· 材料 | 第46页 |
· 主要试剂及酶 | 第46页 |
·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 方法 | 第46-49页 |
· 透析袋的处理及保存 | 第46-47页 |
· 蛋白的重折叠处理 | 第47页 |
· 通过 BCA 蛋白定量分析法测定样品中蛋白含量 | 第47-48页 |
· 蛋白的纯化 | 第48页 |
· 蛋白的浓缩 | 第48页 |
· 测定浓缩后蛋白样品中蛋白含量 | 第48-49页 |
· 结果 | 第49-50页 |
· 纯化产物的 SDS-PAGE 分析 | 第49页 |
· VP3 蛋白的特异性分析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SUMO-VP0、SUMO-VP1、SUMO-VP3 及 VP3 蛋白间接 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52-65页 |
· 材料 | 第52页 |
· 主要试剂及酶 | 第52页 |
·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 方法 | 第52-54页 |
· 方阵滴定法确定蛋白最佳包被浓度及血清最佳稀释度 | 第52-53页 |
· 最佳抗原包被条件的确定 | 第53页 |
· 最佳封闭液的确定 | 第53页 |
· 最佳封闭条件的确定 | 第53页 |
· 最佳血清稀释液的确定 | 第53页 |
· 最佳血清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53页 |
· 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3页 |
· 酶标二抗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53页 |
· 底物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53-54页 |
· 临界值的确定 | 第54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54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54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54页 |
· 对比试验 | 第54页 |
· 结果 | 第54-63页 |
· 方阵滴定法确定蛋白最佳包被浓度和最佳血清稀释度 | 第54-57页 |
· 抗原最佳包被条件的确定 | 第57-58页 |
· 最佳封闭液的确定 | 第58页 |
· 封闭时间的确定 | 第58-59页 |
· 最佳血清稀释液的确定 | 第59页 |
· 血清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59页 |
· 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9-60页 |
· 酶标二抗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60页 |
· 底物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60-61页 |
· 最终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61页 |
· 临界值的确定 | 第61-62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62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62-63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63页 |
· 对比试验 | 第63页 |
· 讨论 | 第63-65页 |
第六章 SUMO-VP0、SUMO-VP1 及 SUMO-VP3 蛋白的豚鼠免疫试验 | 第65-68页 |
· 材料 | 第65页 |
· 主要试剂及实验动物 | 第65页 |
· 主要仪器 | 第65页 |
· 方法 | 第65-66页 |
· 抗原的制备 | 第65页 |
· 动物分组和免疫程序 | 第65页 |
· 豚鼠血清中 FMDV 抗体的检测 | 第65-66页 |
· 结果 | 第66页 |
· 豚鼠血清中 FMDV 抗体的检测 | 第66页 |
· 讨论 | 第66-6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 | 第74-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