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 EIAV 生物学特征 | 第12-14页 |
· EIAV 形态和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 EIAV 的基因组:基因结构和部分病毒蛋白的功能 | 第13-14页 |
· 马传染性贫血病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 马传染性贫血的致病性 | 第14-15页 |
· EIAV 的细胞嗜性 | 第15-16页 |
· 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16-20页 |
· 蛋白质组简述 | 第16-17页 |
· 蛋白质组学主要的研究技术 | 第17-18页 |
· 蛋白质组学在抗病毒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感染 EIAV 的巨噬细胞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 | 第20-28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 病毒株及细胞 | 第20页 |
·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 方法 | 第21-28页 |
· 马单核细胞分化的巨噬细胞(eMDM)的分离培养 | 第21页 |
· EIAVDLV34的前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分析及病毒 TCID50的测定 | 第21-22页 |
· EIAVDLV34感染 eMDM 的复制动力学曲线的建立 | 第22页 |
· EIAVDLV34感染巨噬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第22页 |
· 双向凝胶电泳分离 | 第22-25页 |
· 部分差异蛋白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25-27页 |
· 选取差异蛋白点 OAS1 进行 Knock Down 试验及病毒再感染试验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8-40页 |
· EIAVDLV34前病毒基因组 LTR 的测序结果 | 第28-29页 |
· EIAVDLV34的 TCID50的测定结果 | 第29-30页 |
· EIAVDLV34感染 eMDM 的复制动力学曲线的建立 | 第30页 |
· EIAVDLV34感染巨噬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第30-31页 |
· 蛋白样品定量结果 | 第31-32页 |
· 双向电泳结果 | 第32-35页 |
· 双向电泳图像 | 第32-33页 |
· 差异蛋白点质谱鉴定结果 | 第33-34页 |
· 差异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35页 |
· 差异蛋白相关基因在转录本水平变化的验证 | 第35-38页 |
· 所选基因设计引物的特异性分析 | 第35-36页 |
· 相对荧光定量法检测以上基因在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36-38页 |
· 选取差异蛋白点 OAS1 进行 Knock Down 试验及病毒感染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 siRNA 转染条件优化及干扰效果 | 第38页 |
· OAS1 进行 Knock Down 试验后的病毒感染实验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2-43页 |
· 本文结论 | 第42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2页 |
·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