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劳资集体谈判的起源 | 第11-12页 |
·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政府在劳资集体谈判中的角色分析 | 第19-30页 |
· 劳资集体谈判基本内涵、原则及其作用 | 第19-23页 |
· 劳资集体谈判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 劳资集体谈判的原则及其作用 | 第20-23页 |
· 劳资集体谈判中的资方、工会及政府角色 | 第23-25页 |
· 劳资集体谈判中的资方 | 第23-24页 |
· 劳资集体谈判中的工会 | 第24页 |
· 劳资集体谈判中的政府 | 第24-25页 |
· 政府介入劳资集体谈判的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 劳资关系理论 | 第25-26页 |
· 政府干预理论 | 第26-27页 |
· 现代政府职能理论 | 第27-28页 |
· 政府在劳资集体谈判中的角色定位合理性评判标准 | 第28-30页 |
· 组织 | 第28页 |
· 协调 | 第28页 |
· 监督 | 第28-29页 |
· 服务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我国劳资集体谈判中政府角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7页 |
· 我国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30-31页 |
· 我国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 政府角色定位不合理及其引发的问题 | 第34-35页 |
· 政府角色定位不合理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国外政府在劳资集体谈判中的角色定位经验借鉴 | 第37-51页 |
· 国外劳资集体谈判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 第37-40页 |
· 国外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的产生 | 第37-38页 |
· 国外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的发展 | 第38-40页 |
· 集体谈判制度的类型及特点 | 第40页 |
· 国外政府在劳资集体谈判制度中的几种角色定位 | 第40-43页 |
· 美国政府:一般少干预 | 第40-41页 |
· 日本政府:有限干预 | 第41-42页 |
· 德国政府:融入市场体制 | 第42-43页 |
· 瑞典政府:加大干预 | 第43页 |
· 劳资集体谈判典型案例比较分析 | 第43-49页 |
· 案例一:美国纽约市公共交通工人大罢工 | 第43-45页 |
· 案例二:广东佛山南海本田工人罢工事件 | 第45-46页 |
· 案例三:新加坡SMRT(公共汽车服务公司)中国籍司机罢工事件 | 第46页 |
· 案例四:西铁城代工厂冠星精密表链厂劳资谈判 | 第46-48页 |
· 案例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 对我国政府介入劳资集体谈判角色的启示 | 第49-51页 |
· 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第49页 |
· 政府要重视协调劳资关系机制建设 | 第49-50页 |
· 政府要严格规范劳资集体谈判程序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我国政府在劳资集体谈判中的角色优化 | 第51-61页 |
· 政府在劳资集体谈判中的角色优化 | 第51页 |
· 政府在劳资集体谈判中的角色优化原则 | 第51-53页 |
· 适度干预原则 | 第51-52页 |
· 偏重弱者原则 | 第52页 |
· 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 第52页 |
· 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 | 第52-53页 |
· 政府在劳资集体谈判中的角色优化内容 | 第53-61页 |
· 政府作为劳资集体谈判的制定者应完善相关制度框架 | 第53-56页 |
· 政府作为劳资集体谈判的监督者应强化监管职能 | 第56-57页 |
· 政府作为劳资争议的协调者应增进劳资双方沟通理解 | 第57-59页 |
· 政府作为劳资集体谈判的促进者应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