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燃油脱硫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1.1.1 燃油脱硫的意义 | 第12-13页 |
1.1.2 燃油中硫化物的种类 | 第13-14页 |
1.2 燃油加氢脱硫技术 | 第14页 |
1.3 燃油非加氢脱硫技术 | 第14-25页 |
1.3.1 萃取脱硫 | 第14-15页 |
1.3.2 生物脱硫 | 第15-16页 |
1.3.3 吸附脱硫 | 第16-17页 |
1.3.4 氧化脱硫 | 第17-25页 |
1.4 氮化硼的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1.4.1 氮化硼的结构及相关性质 | 第25页 |
1.4.2 氮化硼的合成方法 | 第25-27页 |
1.4.3 氮化硼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27-28页 |
1.5 电子结构调控策略 | 第28-29页 |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1-35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2.3 模型油的脱硫实验 | 第33-35页 |
2.3.1 模型油的配制 | 第33页 |
2.3.2 氧化脱硫反应过程 | 第33-34页 |
2.3.3 吸附脱硫反应过程 | 第34页 |
2.3.4 催化剂的循环实验 | 第34页 |
2.3.5 模型油中硫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低共熔溶剂修饰调变氮化硼电子结构用于燃油氧化脱硫 | 第35-49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35-36页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37页 |
3.2.1 ChCl·OXA的合成 | 第36页 |
3.2.2 h-BN的合成 | 第36页 |
3.2.3 DES/h-BN催化剂的合成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8页 |
3.3.1 催化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第37页 |
3.3.2 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37-38页 |
3.3.3 催化剂的氮气吸附脱附表征 | 第38-39页 |
3.3.4 催化剂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39页 |
3.3.5 催化剂的紫外漫反射(UV-Vis DRS)表征 | 第39-40页 |
3.3.6 催化剂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表征 | 第40-41页 |
3.3.7 催化剂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 第41-43页 |
3.3.8 低共熔溶剂负载量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3.3.9 不同反应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10 不同氧硫比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11 不同硫化物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12 催化剂循环性能的研究 | 第46-47页 |
3.3.13 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商品级氮化硼负载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用于活化氧气氧化脱硫 | 第49-59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49-50页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4.3.1 催化剂的SEM表征 | 第50-51页 |
4.3.2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51页 |
4.3.3 催化剂的FT-IR表征 | 第51-52页 |
4.3.4 催化剂的固体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 | 第52-53页 |
4.3.5 不同脱硫体系的催化性能 | 第53-54页 |
4.3.6 不同负载量对氧化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4页 |
4.3.7 不同硫化物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8 催化剂循环性能的研究 | 第55-56页 |
4.3.9 氧化脱硫机理的研究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氮化硼掺碳调节电子结构促进活化氧气氧化脱硫 | 第59-74页 |
5.1 本章引言 | 第59-60页 |
5.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0页 |
5.2.1 BCN-x的合成 | 第60页 |
5.2.2 h-BN的合成 | 第60页 |
5.2.3 催化剂的循环实验 | 第6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3页 |
5.3.1 催化剂的SEM和 TEM表征 | 第60-61页 |
5.3.2 催化剂的氮气吸附脱附表征和孔径分布曲线 | 第61-62页 |
5.3.3 催化剂的FT-IR表征 | 第62页 |
5.3.4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62-63页 |
5.3.5 催化剂的UV-Vis DRS表征 | 第63-64页 |
5.3.6 催化剂的XPS表征 | 第61-65页 |
5.3.7 不同掺碳量的催化剂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65-68页 |
5.3.8 反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68页 |
5.3.9 不同硫化物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5.3.10 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69-71页 |
5.3.11 催化剂的再生性能 | 第71-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创新点 | 第75-76页 |
6.3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9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