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区农民合作社发展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5.1 可能创新点 | 第17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1页 | 2.1 农民合作社 | 第18页 | 2.2 相关理论的概述 | 第18-21页 | 2.2.1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9页 | 2.2.3 合作社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大通湖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 第21-25页 | 3.1 大通湖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类型 | 第21-22页 | 3.1.1 “企业+合作社+科研+基地+农户”模式 | 第21页 | 3.1.2 “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 第21页 | 3.1.3 “合作社+农户+互联网”模式 | 第21-22页 | 3.1.4 “企业+农户”的订单模式 | 第22页 | 3.2 大通湖区农民合作社的业务范围 | 第22页 | 3.3 大通湖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3.3.1 合作社发展速度快,辐射范围广 | 第22-23页 | 3.3.2 分布较为广泛,地区发展不均衡 | 第23页 | 3.3.3 组织形式多样化,形成多元格局 | 第23-24页 | 3.4 大通湖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 | 第24-25页 | 第4章 大通湖区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5-29页 | 4.1 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25-26页 | 4.2 融资、贷款难问题突出 | 第26页 | 4.3 服务化水平和产品质量不高 | 第26-27页 | 4.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 第27-28页 | 4.5 现代农业优势发挥不足 | 第28-29页 | 第5章 大通湖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案例分析 | 第29-35页 | 5.1 大通湖宏硕生态农民合作社 | 第29-30页 | 5.1.1 基本情况 | 第29页 | 5.1.2 具体成效 | 第29页 | 5.1.3 宏硕生态农民合作社运行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5.2 金盆镇铁牛农民合作社 | 第30-32页 | 5.2.1 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5.2.2 具体成效 | 第31页 | 5.2.3 铁牛农民合作社运行情况分析 | 第31-32页 | 5.3 河坝镇绿色吊瓜农民合作社 | 第32-33页 | 5.3.1 基本情况 | 第32页 | 5.3.2 具体成效 | 第32页 | 5.3.3 河坝镇绿色吊瓜农民合作社运行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5.4 大通湖区农民合作社发展启示 | 第33-35页 | 5.4.1 坚持加大农业技术投入 | 第33-34页 | 5.4.2 强化农民团队意识 | 第34页 | 5.4.3 发展品牌意识 | 第34页 | 5.4.4 合理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 第34-35页 | 第6章 国外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35-40页 | 6.1 国外农民合作社发展经验 | 第35-38页 | 6.1.1 美国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 | 第35-37页 | 6.1.2 印度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简介 | 第37页 | 6.1.3 德国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简介 | 第37-38页 | 6.2 国外农民合作社发展经验启示 | 第38-40页 | 6.2.1 明确管理职能 | 第38页 | 6.2.2 人才队伍建设 | 第38页 | 6.2.3 制定齐全的政策法规 | 第38-39页 | 6.2.4 强化农业产业一体化 | 第39-40页 | 第7章 大通湖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0-43页 | 7.1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 第40页 | 7.2 加快金融改革试点,拓宽融资渠道 | 第40页 | 7.3 规范合作社内部治理,增强组织凝聚力 | 第40-41页 | 7.4 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产业升级 | 第41页 | 7.5 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 第41-42页 | 7.6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加大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 | 第42-4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