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EARLI1亚家族基因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1 植物脂质转移蛋白(LTP) | 第10页 |
1.1.2 EARLI1亚家族基因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1.3 AZI1基因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 植物对病原体侵染的应答机制 | 第12-15页 |
1.2.1 超敏反应(HR) | 第12页 |
1.2.2 系统获得抗性(SAR) | 第12-13页 |
1.2.3 拟南芥与丁香假单孢杆菌之间的互作关系 | 第13-14页 |
1.2.4 植物在SAR中产生的信号物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 第14-15页 |
1.3 代谢组学方法在植物抗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3.1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2 代谢组学在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3.3 代谢组学研究的分析手段 | 第16-17页 |
1.4 可溶性糖在植物发育以及植物抵抗外界胁迫过程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1.4.1 可溶性糖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1.4.2 可溶性糖在植物抵抗外界胁迫中的作用 | 第18页 |
1.5 本研究的方法、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拟南芥植株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的应答特征 | 第19-24页 |
2.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9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2.1.3 拟南芥AZI1过表达、AZI1纯合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的培养 | 第19页 |
2.1.4 病原体接种 | 第19-20页 |
2.2 方法 | 第20-21页 |
2.2.1 丁香假单胞杆菌的培养 | 第20页 |
2.2.2 局部抗性和SAR处理过程 | 第20页 |
2.2.3 表型观察 | 第20-21页 |
2.2.4 细菌计数 | 第21页 |
2.3 结果 | 第21-23页 |
2.3.1 AZI1基因对局部抗性的影响 | 第21页 |
2.3.2 AZI1对系统获得抗性的影响 | 第21-23页 |
2.4 讨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丁香假单胞杆菌侵染拟南芥植株后PR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24-33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2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3.1.2 实验材料的培养 | 第24页 |
3.1.3 实验材料处理 | 第24页 |
3.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3.1.5 Northern印迹实验相关试剂 | 第24页 |
3.2 方法 | 第24-30页 |
3.2.1 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RT-PCR分析 | 第24-28页 |
3.2.2 PR1表达的Northern印迹分析 | 第28-30页 |
3.3 结果 | 第30-31页 |
3.3.1 丁香假单胞杆菌侵染对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0页 |
3.3.2 无毒丁香假单胞杆菌侵染对PR1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讨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Psm avrRPM1侵染后拟南芥代谢组变化的NMR分析 | 第33-49页 |
4.1 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4.2 方法 | 第33-34页 |
4.2.1 样品的预处理 | 第33-34页 |
4.2.2 NMR检测条件 | 第34页 |
4.2.3 核磁共振(NMR)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 | 第34页 |
4.2.4 代谢通路分析 | 第34页 |
4.3 结果 | 第34-45页 |
4.3.1 NMR图谱的分析及代谢物的指认 | 第34-36页 |
4.3.2 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 | 第36页 |
4.3.3 NMR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 | 第36-43页 |
4.3.4 Psm avrRPM1和MgSO_4处理后系统叶片的代谢通路分析 | 第43-45页 |
4.4 讨论 | 第45-49页 |
第五章 Psm avrRPM1侵染后局部和系统叶片中糖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9-55页 |
5.1 材料与试剂 | 第49页 |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9页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9页 |
5.2 方法 | 第49-50页 |
5.2.1 糖相关基因的RT-PCR分析 | 第49-50页 |
5.3 结果 | 第50-52页 |
5.4 讨论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2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