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第12-16页 |
· 地基处理与桩基静压管桩结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桩基承载变形特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6-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利用双曲线模型预测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研究 | 第18-27页 |
· 概述 | 第18页 |
· 工程背景 | 第18-20页 |
·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 第18-19页 |
· 基础受压桩的设计 | 第19页 |
· 静载试验结果 | 第19-20页 |
· 双曲线模型预测单桩竖向承载力 | 第20-26页 |
· 双曲线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 工程实例分析 | 第22-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水泥土引孔单桩承载力变形性能的数值分析 | 第27-41页 |
· 概述 | 第27页 |
· 有限元基本假定和计算方案 | 第27-28页 |
· 有限元建模 | 第27-28页 |
·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28页 |
· 承载力变形性能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 荷载-沉降曲线 | 第29-30页 |
· 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分布曲线与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提高系数 | 第30-33页 |
· 极限承载力分析及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提高系数 | 第33页 |
· 摩擦系数取不同值时,对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 水泥土引孔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35页 |
· 位移场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 桩顶、桩端位移-时间曲线与桩身竖向位移曲线的分析 | 第36-37页 |
· 竖向及水平位移场随深度的动态变化 | 第37-38页 |
· 竖向与水平位移场随径向的动态变化 | 第38页 |
· 桩端土竖向位移随深度变化情况与桩、土竖向位移云图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水泥土引孔桩荷载-位移曲线归一化分析方法与沉降计算方法探讨 | 第41-53页 |
· 概述 | 第41-42页 |
· 水泥土引孔桩沉降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42-46页 |
· 水泥土引孔桩荷载-位移曲线的归一化方法 | 第46-49页 |
· 确定标准化参数与回归公式 | 第46-47页 |
· 验证回归公式 | 第47-49页 |
· 回归公式的应用方法 | 第49页 |
· 用规范规定的分层总和法计算单桩最终沉降量 | 第49-50页 |
· 水泥土引孔桩沉降计算的近似方法 | 第50-52页 |
· 水泥土引孔桩沉降计算的近似表达式 | 第50-51页 |
· 近似表达式的验证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用水泥土引孔的带承台单桩与群桩承载力变形性能的数值分析 | 第53-75页 |
· 概述 | 第53页 |
· 用水泥土引孔的带承台单桩承载力变形性能的数值分析 | 第53-60页 |
· 有限元基本假定和计算方案 | 第54-55页 |
·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 用水泥土引孔的4桩群桩承载力变形性能的数值分析 | 第60-66页 |
· 有限元基本假定和计算方案 | 第61-62页 |
·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 用水泥土引孔的9桩群桩承载力变形性能的数值分析 | 第66-71页 |
· 有限元基本假定和计算方案 | 第66-67页 |
·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 水泥土引孔群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的近似方法 | 第71-72页 |
· 水泥土引孔群桩沉降计算的近似方法 | 第72-73页 |
· 水泥土引孔群桩沉降计算的近似表达式 | 第72-73页 |
· 近似表达式的验证 | 第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主要结论与成果 | 第75-76页 |
·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8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