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2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三、研究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 | 第16-19页 |
四、研究框架、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第一章 超越二元对立:刑事政策场域与犯罪被害人关系论 | 第24-56页 |
第一节 个体与社会:社会学分析的两种进路 | 第25-35页 |
一、二元对立:结构主义的理性建构 | 第25-29页 |
二、二重性:后结构主义的个体复归 | 第29-35页 |
第二节 “场域-惯习”视阈中的刑事政策与犯罪被害人 | 第35-56页 |
一、刑事政策的场域分析 | 第35-47页 |
二、建构的行动者:刑事政策场域中的犯罪被害人样态 | 第47-56页 |
第二章 行动者策略与逻辑:犯罪被害人刑事政策本体论 | 第56-89页 |
第一节 行动者策略与刑事政策 | 第57-71页 |
一、策略和行动者策略 | 第57-61页 |
二、犯罪被害人的策略与实践逻辑 | 第61-71页 |
第二节 行动者规则:犯罪被害人刑事政策 | 第71-82页 |
一、哲学基础:群体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 | 第72-75页 |
二、主要内容:理性认识和处遇犯罪被害人 | 第75-79页 |
三、政策本质:刑事权力主导下的关系性衡平 | 第79-81页 |
四、价值基点:抚慰的正义 | 第81-82页 |
第三节 犯罪被害人刑事政策基本命题辨析 | 第82-89页 |
一、犯罪被害人刑事政策与刑事政策系统 | 第83-84页 |
二、犯罪被害人刑事政策与犯罪人权利保障 | 第84-85页 |
三、犯罪被害人刑事政策与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 | 第85-87页 |
四、犯罪被害人刑事政策与恢复性司法 | 第87-89页 |
第三章 被害情感的理性建构:犯罪被害人刑事政策价值论 | 第89-118页 |
第一节 被害心理、被害情绪和被害情感 | 第90-100页 |
一、犯罪被害心理概述 | 第90-95页 |
二、被害情绪的内涵和类型 | 第95-98页 |
三、被害情感的内涵和类型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被害情感与刑事政策 | 第100-118页 |
一、被害情感的内容 | 第100-107页 |
二、非理性与理性:被害情感的刑事政策场域祛鬽 | 第107-113页 |
三、辅助性原则和自我答责:被害情感的刑事政策限度 | 第113-118页 |
第四章 类型化与规范化:犯罪被害人刑事政策的实践进路 | 第118-158页 |
第一节 类型化:犯罪被害人刑事政策的规范化之源 | 第119-129页 |
一、被害人人身特征类型与刑法评价 | 第119-125页 |
二、被害人行为类型与刑事归责 | 第125-129页 |
第二节 被害人影响刑事入罪政策的限度 | 第129-136页 |
一、近年来我国刑事立法的新动向 | 第129-131页 |
二、被害人因素在入罪政策中的考量 | 第131-133页 |
三、被害人身份认同与刑事立法政策的应对 | 第133-136页 |
第三节 泛化和规范化:被害人参与刑事司法的困境与出路 | 第136-145页 |
一、被害人谅解与我国死刑适用的现实困境 | 第136-138页 |
二、不堪承受的生命之价:被害人谅解的制度经济学反思 | 第138-143页 |
三、开源与节流之间:被害人参与刑事司法政策的平衡 | 第143-145页 |
第四节 主体认同:被害人认同与缓刑制度的有效性重构 | 第145-158页 |
一、认同危机:我国缓刑功能有效性之殇 | 第145-147页 |
二、结构功能主义:我国缓刑制度有效性建构的路径 | 第147-150页 |
三、全面开放与程序正当:缓刑适用结构的有效性建构 | 第150-154页 |
四、宽严相济与伦理矫正:缓刑义务与后果结构的有效性重构 | 第154-158页 |
结语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