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引言 | 第9页 |
· 人参皂苷概述 | 第9-10页 |
· 稀有人参皂苷Compound K(C-K)生物转化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微生物转化稀有人参皂苷C-K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 微生物转化法 | 第11-13页 |
· 酶转化法 | 第13-14页 |
· 展望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5-42页 |
·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 菌种和质粒 | 第15页 |
· 试剂和药品 | 第15页 |
· 仪器设备 | 第15-16页 |
·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 第16-18页 |
· LB培养基(1L体系) | 第16页 |
· McBuffer缓冲液(1L体系) | 第16页 |
· 溶菌酶(10mg/mL) | 第16页 |
· IPTG(100mmol/mL) | 第16页 |
· 考马斯亮蓝G-250 | 第16页 |
· DNS(2L体系) | 第16页 |
· 配制Tris-HCl(1mol/L,pH8.0) | 第16-17页 |
· 薄层层析(TLC)展层液 | 第17页 |
· 薄层层析(TLC)显色液 | 第17页 |
· 硫酸卡那霉素的配制(10mg/ml) | 第17页 |
· 配制50×TAE缓冲液(pH8.5) | 第17页 |
· 配制30%(W/V)Acrylamide,(1L) | 第17页 |
· 过硫酸铵10%(W/V),(10ml) | 第17页 |
· 配制5XTris-Glycine 缓冲液,(1L) | 第17页 |
· 配制5XSDS-PAGE Loading Buffer, (5ml) | 第17-18页 |
· 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液,(1L) | 第18页 |
· 考马斯亮蓝脱色液,(1L) | 第18页 |
· 蛋白纯化缓冲液 | 第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27页 |
· 突变文库的建立 | 第18-20页 |
· 易错PCR引入突变 | 第18-19页 |
· Mega PCR | 第19-20页 |
· 电转化 | 第20-21页 |
· 初步筛选突变体方法 | 第21-22页 |
· LacS催化Rb1到C-K的反应路径和筛选原理 | 第21页 |
· 初筛的基本步骤 | 第21-22页 |
· 复筛突变体方法 | 第22页 |
· DNA电泳检测 | 第22-23页 |
· SDS-PAGE电泳检测 | 第23页 |
· TLC检测产物 | 第23-24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产物 | 第24页 |
· 葡糖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4-25页 |
· 利用DNS法绘制葡糖糖标准曲线原理 | 第24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方法 | 第24-25页 |
· 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26页 |
· Bradford测蛋白浓度的原理 | 第25-26页 |
· 蛋白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 第26页 |
· 蛋白质纯化步骤 | 第26-27页 |
· 动力学Ktri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 实验结果 | 第27-39页 |
· 突变文库的建立 | 第27-28页 |
· DNA电泳检测PCR产物 | 第27-28页 |
· 大肠杆菌转化子示意图 | 第28页 |
· 96孔板中DNS反应 | 第28-29页 |
· TLC法检测目的产物人参皂苷C-K的确定 | 第29-30页 |
· 优良突变体的获得 | 第30页 |
· SDS-PAGE检测酶的热稳定性 | 第30-31页 |
· 突变体384和野生型WT进行酶学性质的比较 | 第31-33页 |
· SDS-PAGE检测蛋白质的纯化 | 第31页 |
· 突变体384和WT的最适pH比较 | 第31-32页 |
· 突变体384和WT的最适温度比较 | 第32页 |
· 突变体384和WT的热稳定性的比较 | 第32-33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3B4和WT催化Rb1产C-K的能力 | 第33页 |
· 突变体384和WT对底物催化能力的比较 | 第33-35页 |
· 突变体384和WT对底物Rb1的催化能力比较 | 第33-34页 |
· 突变体384和WT对底物Rd的催化能力比较 | 第34-35页 |
· 突变体384酶动力学Km的测定 | 第35-36页 |
· 酶促反应动力学Km测定原理 | 第35-36页 |
· 酶促反应动力学Km测定 | 第36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384催化Rb1的产物 | 第36-38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384催化Rb1的产物成分分析 | 第36-37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384和WT催化Rb1产物成分随时间的变化 | 第37-38页 |
· LacS突变位点三维结构示意图 | 第38-39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39-40页 |
· 结论 | 第40页 |
· 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