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引言 | 第14-33页 |
· 棉花立枯病的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 棉花立枯病的发病规律 | 第14-15页 |
· 症状 | 第14页 |
· 病害循环 | 第14-15页 |
· 发病条件 | 第15页 |
· 病原 | 第15-17页 |
· 病害防治 | 第17-18页 |
· 立枯丝核菌的分类概况 | 第18-24页 |
· 分类特征 | 第18页 |
· 国际分类框架 | 第18-19页 |
· 菌丝融合群分类法在丝核菌上的应用 | 第19-24页 |
· 多核丝核菌及融合群划分 | 第19-22页 |
· 双核丝核菌及融合群划分 | 第22-24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立枯丝核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7页 |
· 血清学技术和GC含量 | 第24页 |
·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 第24-27页 |
· Southern杂交技术和DNA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 第24-25页 |
· RAPD用于融合群的划分 | 第25页 |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第25-26页 |
1.3.2.4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 | 第26-27页 |
· 同工酶分析方法 | 第27页 |
· ISSR标记技术 | 第27页 |
· 核糖体DNA在丝核菌系统演化研究中的意义及作用 | 第27-30页 |
· 真菌rDNA特异性扩增的通用引物 | 第28页 |
· rDNA序列分析在丝核菌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 特异性引物对的合成 | 第30-3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1-33页 |
2 材料方法 | 第33-45页 |
· 棉花立枯病标本的采集及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33页 |
· 田间病株采集 | 第33页 |
· 病田土壤诱发 | 第33页 |
· 病原物的分离纯化 | 第33页 |
· 菌株的培养性状及核相观察 | 第33页 |
· 菌丝融合群测定 | 第33-34页 |
· 供试菌株D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 提取试剂 | 第34页 |
· 所用仪器 | 第34-35页 |
· DNA提取步骤 | 第35页 |
2.5 棉花立枯病菌的5.8S rDNA-ITS区序列分析 | 第35-37页 |
· 供试菌株及试剂 | 第35-36页 |
· PCR扩增 | 第36-37页 |
· 特异性扩增片段的回收 | 第37页 |
· 回收产物检测 | 第37页 |
· 特异扩增片段的克隆 | 第37-38页 |
· 克隆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 转化 | 第38页 |
· 单克隆检测 | 第38页 |
·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8页 |
· 优势融合群AG4-HG-I菌株及双核丝核菌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38-39页 |
· 麦粒培养基的配制 | 第38页 |
· 棉花种子的处理筛选 | 第38-39页 |
· 温室接种测定致病性 | 第39页 |
· 双核丝核菌的生防效果测定 | 第39页 |
· AG4-HG-I融合群的ISSR体系的建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5页 |
· 供试菌株与引物 | 第39-41页 |
· 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41-42页 |
· 引物筛选 | 第42页 |
· 特异性引物的合成 | 第42页 |
· 引物设计区段的确定 | 第42页 |
· 引物设计 | 第42页 |
· 特异性引物的验证 | 第42-45页 |
· 利用各融合群菌株DNA的验证 | 第43页 |
· 从土壤中提取DNA验证该特异性引物 | 第43-44页 |
· PCR扩增检测 | 第44-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65页 |
· 北方地区棉花立枯病菌的融合群构成 | 第45-51页 |
· 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及核相观察 | 第51-53页 |
· 培养性状观察 | 第51-52页 |
· 菌株的核相观察 | 第52-53页 |
3.3 棉花立枯病菌的5.8S rDNA-ITS区序列分析 | 第53-55页 |
· PCR扩增结果 | 第53页 |
3.3.2 棉花立枯病菌不同融合群菌株的5.8S rDNA-ITS区序列分析 | 第53-55页 |
· 棉花立枯病菌不同融合群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55页 |
· 优势融合群AG4-HG-I菌株及双核丝核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55页 |
· 双核丝核菌的生防效果测定 | 第55-57页 |
· AG4-HG-I融合群的ISSR分析及特异性引物的合成 | 第57-65页 |
· 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第57-58页 |
· 引物筛选 | 第58-59页 |
· 特异性引物的合成 | 第59-62页 |
· 特异性引物的检测 | 第62-65页 |
· 引物对AG4-HG-I及其他融合群菌株的特异性扩增 | 第62页 |
· 引物对土壤真菌DNA的特异性扩增 | 第62-64页 |
· 特异性引物对的灵敏度检测 | 第64-65页 |
4 讨论 | 第65-69页 |
· 关于从土壤中分离丝核菌的方法问题 | 第65页 |
· 关于北方棉区棉花立枯病的融合群组成 | 第65-66页 |
· 关于立枯丝核菌的核相 | 第66页 |
· 关于优势融合群AG4-HG-I的致病性 | 第66-67页 |
· 关于双核丝核菌的生防效果 | 第67页 |
· 关于特异性引物的合成 | 第67-69页 |
5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