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 第14-24页 |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发展特征 | 第14-19页 | (一) 积极心理学的涵义及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二)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 第16-17页 | (三)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征 | 第17-19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一) 当前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 | 第20页 | (二) 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需要 | 第20-21页 | (三)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 | 第21页 |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 | 第21-24页 | (一) 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 第22页 | (二) 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第22-23页 | (三) 改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主要依据、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 | 第24-29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主要依据 | 第24-26页 | (一) 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二) 现实依据 | 第25-26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 第26-27页 | (一) 结合性原则 | 第26-27页 | (二) 辅助性原则 | 第27页 | (三) 实效性原则 | 第27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要求 | 第27-29页 | (一) 将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有效结合 | 第27-28页 | (二) 兼容并蓄,批判性吸收西方成果 | 第28页 | (三) 夯实基础,开拓符合我国国情的积极心理教育模式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策略 | 第29-39页 | 一、树立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 第29-30页 | (一) 树立积极的学生观 | 第29-30页 | (二) 树立积极的预防观 | 第30页 | 二、开展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30-32页 | (一) 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 | 第30-31页 | (二) 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 | 第31页 | (三) 发掘和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 | 第31-32页 |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 | 第32-34页 | (一) 自身层面——坚持积极的教育信念 | 第32-33页 | (二) 学校层面——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 第33页 | (三) 社会层面——为教育者提供社会法律保障 | 第33-34页 | 四、构建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34-39页 | (一) 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校园环境 | 第34-35页 | (二) 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家庭教育环境 | 第35-36页 | (三) 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 第36-37页 | (四)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之间的联动机制 | 第37-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44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