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高校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理论界定 | 第9-17页 | 第一节 高校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价值 | 第9-12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其价值 | 第9-1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 | 第10-11页 | 三、高校及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 | 第11-12页 | 第二节 高校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类型 | 第12-14页 | 一、短期实效性与长期实效性 | 第12页 | 二、显性实效性与隐性实效性 | 第12-13页 | 三、直接实效性与间接实效性 | 第13页 | 四、静态实效性与动态实效性 | 第13-14页 | 第三节 高校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估 | 第14-17页 | 一、绩效评估相关理论 | 第14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 | 第14-15页 | 三、高校院系思想政治教育评估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影响和制约高校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 第17-30页 | 第一节 教育环境的影响 | 第17-20页 | 一、社会转型的影响 | 第18页 | 二、利益多元化的影响 | 第18-19页 | 三、教育选择的两难困境 | 第19-20页 | 四、多样化与单一性的矛盾 | 第20页 | 第二节 院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20-25页 | 一、重视不够,人员配备不足 | 第21-22页 | 二、教育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22-23页 | 三、教育缺乏针对性 | 第23页 | 四、教育形式比较单调 | 第23-24页 | 五、教育方法不完全适当 | 第24-25页 | 六、专业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 第25页 | 第三节 教育对象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 第25-30页 | 一、自我中心意识强,集体合作意识弱 | 第25-26页 | 二、个人权利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 | 第26-27页 | 三、参与竞争意识强,承受挫折能力弱 | 第27-28页 | 四、创新开拓意识强,坚持信念能力弱 | 第28页 | 五、敢闯敢为意识强,艰苦奋斗意识弱 | 第28-29页 | 六、公平正义意识强,辨别是非能力弱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增强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 第30-46页 | 第一节 实现高校院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转变 | 第30-32页 | 一、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教育方式转变 | 第30页 | 二、从封闭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 | 第30-32页 | 三、从单向灌输教育向参与式道德实践转变 | 第32页 | 第二节 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 第32-36页 |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 第33-34页 | 二、加强成长成才教育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 第36-40页 | 一、构建特殊学生管理和突发事件预防两个重点保证体系 | 第36-37页 | 二、采取多种教育载体,拓展教育渠道 | 第37-40页 | 第四节 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第40-42页 | 一、“大”“小”兼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 第40-41页 |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 第41-42页 | 第五节 突出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 第42-46页 | 一、建设科学、高效的院系学生工作机构 | 第42页 | 二、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型、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 第42-44页 | 三、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