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内河航道通过能力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沿海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港口生产作业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港口航道水域船舶交通安全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 论文基本思路与结构 | 第15-17页 |
2 沿海港口航道通过能力基本概念 | 第17-23页 |
· 沿海港口船舶航行作业系统及构成要素 | 第17-19页 |
· 港口生产作业系统概述 | 第17页 |
· 沿海港口船舶航行作业系统概述 | 第17-19页 |
· 沿海港口航道通过能力概述 | 第19-23页 |
· 沿海港口航道通过能力定义 | 第19页 |
· 港口服务水平评价指标 | 第19-20页 |
· 沿海港口航道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3页 |
3 沿海港口航道船舶进出港安全间距确定机理与表示方法 | 第23-40页 |
· 基于船舶领域模型的船舶进出港安全间距确定机理 | 第23-26页 |
· 藤井模型 | 第23-24页 |
· Goodwin模型 | 第24-25页 |
· 内河船舶领域三维模型 | 第25-26页 |
· 基于船舶跟驰模型的船舶进出港安全间距确定机理 | 第26-30页 |
· 跟驰理论 | 第26-28页 |
· 基于船舶跟驰模型的安全间距表达式 | 第28-30页 |
· 沿海港口航道船舶进出港安全间距表示方法 | 第30-40页 |
· 基于安全时距的安全间距表示方法 | 第31-32页 |
· 基于船长倍数的安全间距表示方法 | 第32-33页 |
· 基于跟驰模型的安全间距表示方法 | 第33-40页 |
4 基于不同形式安全间距的沿海港口航道通过能力仿真计算模型 | 第40-44页 |
· 仿真模型设计 | 第40-42页 |
· 仿真模型参数确定 | 第42-44页 |
· 船舶参数 | 第42页 |
· 航道参数 | 第42-43页 |
· 潮汐参数 | 第43页 |
· 港区泊位参数 | 第43页 |
· 自然条件参数 | 第43-44页 |
5 安全间距对沿海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44-62页 |
· 基本状态下的沿海港口航道通过能力 | 第44-47页 |
· 安全时距对沿海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47-54页 |
· 安全时距影响系数K_(st) | 第47-49页 |
· 不同港区及通航条件下的安全时距影响系数K_(st) | 第49-54页 |
· 不同安全水平下的安全间距对沿海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54-62页 |
· 不同安全水平下的沿海港口航道通过能力 | 第54-55页 |
· 安全间距影响系数K_(sl) | 第55-58页 |
· 不同港区及通航条件下的安全间距影响系数K_(sl) | 第58-62页 |
6 算例分析 | 第62-69页 |
· 基于安全时距的沿海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算例分析 | 第62-65页 |
· 仿真法 | 第62-63页 |
· 公式法 | 第63-65页 |
· 基于不同安全水平的沿海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算例分析 | 第65-69页 |
· 仿真法 | 第65-66页 |
· 公式法 | 第66-67页 |
· 安全间距的选择方法 | 第67-6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