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
页 |
ABSTRACT | 第8-10
页 |
前言 | 第10-11
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34
页 |
1.1 灵芝三萜化合物的种类和结构 | 第11-19
页 |
1.2 灵芝三萜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 第19-28
页 |
1.2.1 抗癌抗肿瘤作用 | 第19-22
页 |
1.2.2 保肝作用 | 第22-23
页 |
1.2.3 抑菌作用 | 第23
页 |
1.2.4 抗病毒作用 | 第23-24
页 |
1.2.5 抗氧化作用 | 第24
页 |
1.2.6 抑制胆固醇合成 | 第24-25
页 |
1.2.7 镇痛作用 | 第25
页 |
1.2.8 抑制补体激活 | 第25-26
页 |
1.2.9 抑制组胺释放 | 第26
页 |
1.2.10 对血小板凝聚的影响 | 第26-27
页 |
1.2.11 对蛋白金合欢酯转移酶的抑制作用 | 第27
页 |
1.2.12 抑制真核细胞DNA多聚酶的活性 | 第27-28
页 |
1.2.13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第28
页 |
1.2.14 抑制磷脂酶作用 | 第28
页 |
1.3 硒化合物的抗癌作用 | 第28-34
页 |
1.3.1 硒化合物的种类、结构、抗癌效果 | 第28-29
页 |
1.3.2 硒化合物抗癌作用机理 | 第29-34
页 |
1.3.2.1 硒化合物的细胞毒作用 | 第29
页 |
1.3.2.2 硒化合物的抗氧化和抗肿瘤的关系 | 第29-30
页 |
1.3.2.3 硒化合物对癌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0-32
页 |
1.3.2.4 硒化合物对免疫作用的调节 | 第32-33
页 |
1.3.2.5 硒化合物的其它抗癌机制 | 第33-34
页 |
第二章 灵芝菌丝三萜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的确立 | 第34-40
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
页 |
2.1.1 试剂 | 第34
页 |
2.1.2 仪器 | 第34
页 |
2.1.3 方法 | 第34-35
页 |
2.1.3.1 灵芝菌丝培养 | 第34-35
页 |
2.1.3.2 比色条件选择 | 第35
页 |
2.1.3.3 标准曲线制作 | 第35
页 |
2.1.3.4 精密度实验 | 第35
页 |
2.1.3.5 重复性实验 | 第35
页 |
2.1.3.6 加样回收率 | 第35
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
页 |
2.2.1 比色条件的确定 | 第35-37
页 |
2.2.1.1 波长的确定 | 第35-36
页 |
2.2.1.2 香草醛用量的确定 | 第36
页 |
2.2.1.3 高氯酸用量的确定 | 第36-37
页 |
2.2.1.4 温度的确定 | 第37
页 |
2.2.1.5 时间的确定 | 第37
页 |
2.2.2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7-38
页 |
2.2.3 精密度实验 | 第38
页 |
2.2.4 重复性实验 | 第38-39
页 |
2.2.5 加样回收率 | 第39
页 |
2.3 讨论 | 第39-40
页 |
第三章 富硒灵芝的培养及富硒三萜化合物的提取 | 第40-46
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2
页 |
3.1.1 材料 | 第40
页 |
3.1.1.1 材料和试剂 | 第40
页 |
3.1.1.2 仪器 | 第40
页 |
3.1.2 方法 | 第40-42
页 |
3.1.2.1 富硒灵芝的培养 | 第40-41
页 |
3.1.2.2 灵芝三萜化合物的提取 | 第41
页 |
3.1.2.3 灵芝三萜化合物的分离 | 第41-42
页 |
3.2 结果和分析 | 第42-45
页 |
3.2.1 富硒灵芝菌丝体的收获率 | 第42
页 |
3.2.2 粗灵芝三萜化合物的收获率 | 第42
页 |
3.2.3 氯仿浸提物硅胶柱层析的结果 | 第42-44
页 |
3.2.4 各级富硒灵芝三萜中硒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4-45
页 |
3.3 讨论 | 第45-46
页 |
第四章 富硒灵芝三萜化合物对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46-58
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6-50
页 |
4.1.1 材料 | 第46
页 |
4.1.1.1 材料和试剂 | 第46
页 |
4.1.1.2 动物瘤株 | 第46
页 |
4.1.1.3 所用仪器 | 第46
页 |
4.1.2 方法 | 第46-50
页 |
4.1.2.1 富硒灵芝三萜的制备 | 第46-47
页 |
4.1.2.2 细胞培养 | 第47
页 |
4.1.2.3 助溶剂用量的确定 | 第47
页 |
4.1.2.4 实验样品的配制及最佳样品的选择 | 第47-48
页 |
4.1.2.5 光学显微镜下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 第48
页 |
4.1.2.6 体外药物敏感性和细胞生长抑制实验——MTT比色法 | 第48
页 |
4.1.2.7 流式细胞检测分析SeGT_1对K562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48-49
页 |
4.1.2.8 电子显微镜下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 第49
页 |
4.1.2.9 细胞DNA提取及电泳观察 | 第49
页 |
4.1.2.10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 | 第49-50
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50-58
页 |
4.2.1 助溶剂二甲基桠枫用量的确定 | 第50
页 |
4.2.2 SeGT_1对K562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50-51
页 |
4.2.3 SeGT_1对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51-53
页 |
4.2.4 SeGT_1诱导K562细胞凋亡 | 第53-54
页 |
4.2.5 SeGT_1对K562细胞DNA的影响 | 第54-55
页 |
4.2.6 SeGT_1对K562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55-58
页 |
讨论 | 第58-59
页 |
结论 | 第59-60
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
页 |
致谢 | 第66-67
页 |
作者简历及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
页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68
页 |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 第6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