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综述 | 第9-15页 |
1.1 丹参概述 | 第9-10页 |
1.1.1 丹参的本草考证 | 第9页 |
1.1.2 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9页 |
1.1.3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9-10页 |
1.2 丹参的种质资源研究 | 第10-11页 |
1.2.1 丹参种质类型 | 第10页 |
1.2.2 丹参种质的比较研究 | 第10-11页 |
1.3 种源对药用植物的影响研究 | 第11-12页 |
1.3.1 种源对药用植物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11-12页 |
1.3.2 种源对药用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12页 |
1.4 海拔对药用植物的影响研究 | 第12-14页 |
1.4.1 海拔对药用植物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12-13页 |
1.4.2 海拔对药用植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 第13-14页 |
1.5 植物壮苗指数的研究 | 第14-15页 |
2 引言 | 第15-1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3.1 试验设计 | 第16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16页 |
3.1.2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16页 |
3.1.3.1 不同种源丹参种子特性研究 | 第16页 |
3.1.3.2 不同海拔不同种源丹参育苗期生理特性研究 | 第16页 |
3.1.3.3 不同海拔不同种源丹参移栽期研究 | 第16页 |
3.1.3.4 丹参育苗时间研究 | 第16页 |
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6-18页 |
3.2.1 丹参种子萌发指标测定 | 第16-17页 |
3.2.2 丹参生理指标测定 | 第17页 |
3.2.3 丹参农艺性状测定 | 第17页 |
3.2.4 各指标统计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8-45页 |
4.1 不同种源丹参种子特性研究 | 第18-21页 |
4.1.1 不同种源丹参种子萌发试验 | 第18页 |
4.1.2 不同种源丹参育苗前期叶片生理特性研究 | 第18-21页 |
4.1.2.1 不同种源丹参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 第18-19页 |
4.1.2.2 不同种源丹参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 | 第19页 |
4.1.2.3 不同种源丹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较 | 第19-20页 |
4.1.2.4 不同种源丹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较 | 第20页 |
4.1.2.5 不同种源丹参丙二醛(MDA)含量比较 | 第20-21页 |
4.2 不同种源不同海拔丹参育苗期生理特性研究 | 第21-28页 |
4.2.1 不同种源不同海拔丹参可溶性糖含量动态变化 | 第21-22页 |
4.2.2 不同种源不同海拔丹参可溶性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 第22-24页 |
4.2.3 不同种源不同海拔丹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动态变化 | 第24-25页 |
4.2.4 不同种源不同海拔丹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动态变化 | 第25-27页 |
4.2.5 不同种源不同海拔丹参丙二醛(MDA)含量动态变化 | 第27-28页 |
4.3 海拔及种源对移栽期丹参的影响 | 第28-37页 |
4.3.1 海拔及种源对移栽期丹参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8-32页 |
4.3.1.1 不同海拔及种源丹参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 第28-29页 |
4.3.1.2 不同海拔及种源丹参可溶蛋白含量比较 | 第29-30页 |
4.3.1.3 不同海拔及种源丹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较 | 第30-31页 |
4.3.1.4 不同海拔及种源丹参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较 | 第31页 |
4.3.1.5 不同海拔及种源丹参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比较 | 第31-32页 |
4.3.2 海拔及种源对移栽期丹参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2-37页 |
4.3.2.1 不同海拔不同种源丹参株高的比较 | 第34-35页 |
4.3.2.2 不同海拔不同种源丹参根长的比较 | 第35页 |
4.3.2.3 不同海拔不同种源丹参根粗的比较 | 第35-36页 |
4.3.2.4 不同海拔不同种源丹参单株鲜重的比较 | 第36页 |
4.3.2.5 不同海拔不同种源丹参单株干重的比较 | 第36-37页 |
4.3.2.6 不同海拔不同种源丹参壮苗指数的比较 | 第37页 |
4.4 育苗时间对丹参幼苗的影响 | 第37-45页 |
4.4.1 育苗时间对丹参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4.4.1.1 不同育苗时间丹参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 第38页 |
4.4.1.2 不同育苗时间丹参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比较 | 第38-39页 |
4.4.1.3 不同育苗时间丹参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比较 | 第39页 |
4.4.1.4 不同育苗时间丹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比较 | 第39页 |
4.4.1.5 不同育苗时间丹参丙二醛(MDA)含量的比较 | 第39-40页 |
4.4.2 育苗时间对丹参幼苗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0-45页 |
4.4.2.1 不同育苗时间丹参株高的比较 | 第40-41页 |
4.4.2.2 不同育苗时间丹参根长的比较 | 第41页 |
4.4.2.3 不同育苗时间丹参根粗的比较 | 第41-42页 |
4.4.2.4 不同育苗时间丹参单株鲜重的比较 | 第42页 |
4.4.2.5 不同育苗时间丹参单株干重的比较 | 第42-43页 |
4.4.2.6 不同育苗时间丹参壮苗指数的比较 | 第43-45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5-49页 |
5.1 结论 | 第45-46页 |
5.1.1 不同种源丹参种子比较 | 第45页 |
5.1.2 不同海拔丹参生理动态变化 | 第45页 |
5.1.3 海拔及种源对移栽期丹参的影响 | 第45-46页 |
5.1.3.1 不同海拔及种源丹参生理特性研究 | 第45-46页 |
5.1.3.2 不同海拔及种源丹参农艺性状研究 | 第46页 |
5.1.4 育苗时间对丹参的影响 | 第46页 |
5.1.4.1 不同育苗时间丹参生理特性分析 | 第46页 |
5.1.4.2 不同育苗时间丹参农艺性状分析 | 第46页 |
5.2 讨论 | 第46-49页 |
5.2.1 海拔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5.2.2 海拔及种源对移栽期丹参的影响 | 第47-48页 |
5.2.3 育苗时间对丹参的影响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ABSTRACT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