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论文的创新性 | 第20-21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1.1 群体性事件 | 第21页 | 2.1.2 网络舆情 | 第21页 | 2.1.3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 | 第21-22页 | 2.1.4 政府治理 | 第22-23页 | 2.1.5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2.1 蝴蝶效应理论 | 第24-25页 | 2.2.2 沉默的螺旋理论 | 第25页 | 2.2.3 善治理论 | 第25-27页 | 2.2.4 政府危机管理 | 第27-29页 | 第3章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影响 | 第29-37页 | 3.1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影响的因素 | 第29-32页 | 3.1.1 群体极化致流言真实化 | 第29-30页 | 3.1.2 匿名制服催生伪民意 | 第30页 | 3.1.3 网络参政催生非理性化公众参与 | 第30-31页 | 3.1.4 网络诉求引发舆情高关注度 | 第31-32页 | 3.2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正面影响 | 第32-34页 | 3.2.1 有利于塑造良好政府形象 | 第32页 | 3.2.2 有利于推动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第32页 | 3.2.3 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32-33页 | 3.2.4 有利于锻炼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 第33页 | 3.2.5 有利于加强公民、媒体、政府的互动合作 | 第33页 | 3.2.6 有利于引导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 第33-34页 | 3.2.7 有利于促进法制的完善 | 第34页 | 3.3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负面影响 | 第34-36页 | 3.3.1 影响社会稳定 | 第34页 | 3.3.2 政府公信力受损 | 第34-35页 | 3.3.3 危害公共管理秩序 | 第35页 | 3.3.4 对政府决策的不利 | 第35页 | 3.3.5 挑战政府回应能力 | 第35-36页 | 3.3.6 政府在舆情治理信息发布主动权受冲击 | 第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国外政府治理网络舆情的启示 | 第37-41页 | 4.1 国外治理模式的经验 | 第37-39页 | 4.1.1 德国“预防为主、法制化治理、合作化管理” | 第37-38页 | 4.1.2 法国“政府、行业、企业三方合作” | 第38页 | 4.1.3 加拿大“互联网立法与监管机构的立法体系” | 第38-39页 | 4.1.4 美国“政府与社会协调监管的模式” | 第39页 | 4.2 国外治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1页 | 第5章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影响的现状分析 | 第41-58页 | 5.1 案例分析 | 第41-53页 | 5.1.1 案例选取 | 第41-44页 | 5.1.2 案例回顾 | 第44-50页 | 5.1.3 案例启示 | 第50-53页 | 5.2 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3-54页 | 5.2.1 政府治理缺乏针对性 | 第53页 | 5.2.2 政府与网民的沟通方式缺乏人性化 | 第53-54页 | 5.2.3 政府治理跟不上网络舆情的发展 | 第54页 | 5.2.4 网络舆情发展极端化加大政府治理难度 | 第54页 | 5.3 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失当的原因分析 | 第54-58页 | 5.3.1 治理观念滞后 | 第55页 | 5.3.2 治理主体单一 | 第55-56页 | 5.3.3 治理方法不科学 | 第56页 | 5.3.4 治理机制不健全 | 第56-58页 | 第6章 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 第58-62页 | 6.1 治理理念与时俱进 | 第58页 | 6.2 治理主体多元化 | 第58-59页 | 6.3 治理方法科学化 | 第59-60页 | 6.4 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8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