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主要成果评述 | 第12-20页 |
1.1 有关舞蹈认知心理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 有关舞蹈认知心理机制的主要成果评述 | 第14-20页 |
1.2.1 有关中西舞蹈的美学研究 | 第14-16页 |
1.2.2 有关舞蹈艺术的心理学研究 | 第16-17页 |
1.2.3 有关舞蹈艺术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 第17-20页 |
2 《红色娘子军》代表性造型的视觉感知 | 第20-34页 |
2.1 承传中国古典舞民族舞的核心元素 | 第20-25页 |
2.1.1 吸收民族舞中的戴、提、甩动作造型 | 第20-21页 |
2.1.2 “虎口掌”的上肢体动作造型 | 第21-22页 |
2.1.3 “卧鱼”的动作造型 | 第22页 |
2.1.4 “探海翻身”的动作造型 | 第22-23页 |
2.1.5 “大射雁”的动作造型 | 第23页 |
2.1.6 “吸腿拧身”的动作造型 | 第23-24页 |
2.1.7 “倒踢紫金冠”的动作造型 | 第24-25页 |
2.2 吸收借鉴西方芭蕾舞的精华形式 | 第25-29页 |
2.2.1 足尖的运用 | 第25-26页 |
2.2.2 借鉴Arabesque的动作造型 | 第26-27页 |
2.2.3 借鉴Attitude的下肢动作造型 | 第27页 |
2.2.4 借鉴Ecarte的动作造型 | 第27-28页 |
2.2.5 吸收“剪式变身跳”的动作造型 | 第28-29页 |
2.2.6 借鉴天鹅翅膀的芭蕾手型 | 第29页 |
2.3 借鉴中国戏曲、戏剧和武术等的特色要素 | 第29-34页 |
2.3.1 “亮相”的动作造型 | 第29-30页 |
2.3.2 “燕式跳”的动作造型 | 第30-31页 |
2.3.3 “仆步”的动作造型 | 第31-32页 |
2.3.4 “片腿”的动作造型 | 第32页 |
2.3.5 “握拳”的上肢体动作造型 | 第32-34页 |
3 观众鉴赏《红色娘子军》的审美认知机制初探 | 第34-64页 |
3.1 认知神经美学——当代舞蹈研究的新方向 | 第34-38页 |
3.1.1 当下舞蹈研究的侧重点及薄弱环节 | 第35-36页 |
3.1.2 舞蹈研究范式的新世纪转向——以人为本的舞蹈美学本体论 | 第36-37页 |
3.1.3 认知神经美学的具身理论 | 第37-38页 |
3.2 观众对芭蕾舞的动作具身加工原理 | 第38-57页 |
3.2.1 动作具身的神经网络(镜像神经元系统) | 第39-41页 |
3.2.2 动作具身的生理反应(交感神经、丘脑及脑岛) | 第41-48页 |
3.2.3 动作具身的情感反应机制 | 第48-57页 |
3.3 观众对芭蕾艺术的情感投射-返身体验机制(前额叶腹内侧正中区及脑岛、扣带回系统). | 第57-61页 |
3.3.1 观众对芭蕾舞艺术的移情投射原理 | 第58-60页 |
3.3.2 舞蹈身体意象和情感意象的内在创生机制 | 第60页 |
3.3.3 观众对芭蕾舞艺术的返身体验原理 | 第60-61页 |
3.4 审美共鸣的心脑表征体 | 第61-64页 |
3.4.1 诸律合一的舞蹈审美动力学谐振境遇 | 第61-62页 |
3.4.2 特定脑区神经递质持续性释放的最大化水平 | 第62-63页 |
3.4.3 泛脑扩散和跨频耦合的高频低幅同步性伽马波 | 第63-64页 |
4 《红色娘子军》的审美效应及思想启示 | 第64-70页 |
4.1 《红色娘子军》的独特审美效应 | 第64页 |
4.2 《红色娘子军》的艺术贡献 | 第64-66页 |
4.2.1 艺术创新特点 | 第64-65页 |
4.2.2 艺术观赏价值 | 第65-66页 |
4.3 《红色娘子军》的思想启示 | 第66-70页 |
4.3.1 《红色娘子军》塑造了当代中国女性的亮丽民族性格与崭新精神特质 | 第66-67页 |
4.3.2 《红色娘子军》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的新型美学特征 | 第67页 |
4.3.3 《红色娘子军》对当代中国艺术创新发展的思想启示 | 第67-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附录一:《红色娘子军》基本肢体动作造型特点表1 | 第71-72页 |
附录二:《红色娘子军》基本肢体动作造型特点表2 | 第72-73页 |
附录三:《红色娘子军》基本肢体动作造型特点表3 | 第73-74页 |
附录四:《红色娘子军》基本肢体动作造型特点表4 | 第74-75页 |
附录五:《红色娘子军》基本肢体动作造型特点表5 | 第75-76页 |
附录六:《红色娘子军》基本肢体动作造型特点表6 | 第76-77页 |
附录七:《红色娘子军》基本肢体动作造型特点表7 | 第77-78页 |
附录八:《红色娘子军》基本肢体动作造型特点表8 | 第78-79页 |
附录九:《红色娘子军》基本肢体动作造型特点表9 | 第79-80页 |
附录十:《红色娘子军》基本肢体动作造型特点表10 | 第80-81页 |
附录十一:舞蹈表演激活的人脑不同区域及其显著性水平统计表 | 第81-96页 |
附录十二:有关舞蹈体验的调查问卷(Labodanse questionnaire) | 第96-98页 |
附录十三:专业舞蹈表演家与非专业人士借助身体运动表达相同情感时的速度、幅度和能量消耗差异对比(十二帧统计图) | 第98-109页 |
附录十四:身体运动影响情感状态与效价水平的定量研究 | 第109-121页 |
附录十五:观众观看舞蹈表演过程中其大脑被激活的相关脑区 | 第121-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