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 | 第10-1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5-26页 |
1.1 苦蘵(Physalis angulata L.)的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1.1 苦蘵原植物的形态特点 | 第15-16页 |
1.1.2 苦蘵的药学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1.2.1 化学成分 | 第16-17页 |
1.1.2.2 药理研究 | 第17-18页 |
1.2 组学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2.1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 第19页 |
1.2.2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 | 第19-20页 |
1.3 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JA)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3.1 MJA对次生代谢产物的调控 | 第21页 |
1.3.2 MJA对代谢相关基因的调控 | 第21-22页 |
1.3.3 MJA对代谢相关蛋白的调控 | 第22页 |
1.4 P450家族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1.4.1 P450在药用植物中的鉴定 | 第22-23页 |
1.4.2 P450在药用植物中的代谢调控 | 第23-24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MJA诱导苦蘵差异次生代谢产物筛选的研究 | 第26-38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6-28页 |
2.1.1 材料 | 第26页 |
2.1.2 试剂与仪器 | 第26-28页 |
2.2 方法 | 第28-31页 |
2.2.1 苦蘵毛状根体系的建立 | 第28页 |
2.2.2 MJA处理苦蘵毛状根 | 第28页 |
2.2.3 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 | 第28-29页 |
2.2.3.1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2.3.2 检测条件 | 第28-29页 |
2.2.3.3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2.2.4 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 | 第29-31页 |
2.2.4.1 溶液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4.2 检测条件 | 第30-31页 |
2.2.4.3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1-36页 |
2.3.1 苦蘵毛状根体系的优化 | 第31-32页 |
2.3.2 MJA最佳诱导条件的探索 | 第32-33页 |
2.3.3 非靶向代谢组筛选苦蘵活性物质的差异 | 第33-36页 |
2.3.3.1 LC-MS数据采集和总离子流图 | 第33-34页 |
2.3.3.2 代谢物的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2.3.3.3 非靶向分析苦蘵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 | 第35-36页 |
2.3.4 液质联用法靶向分析苦蘵活性物质的变化 | 第36页 |
2.4 讨论 | 第36-38页 |
第3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MJA诱导苦蘵差异蛋白筛选的研究 | 第38-50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8-39页 |
3.1.1 材料 | 第38页 |
3.1.2 试剂与仪器 | 第38-39页 |
3.2 方法 | 第39-41页 |
3.2.1 蛋白质的提取 | 第39页 |
3.2.2 胰蛋白酶消化和TMT标记 | 第39页 |
3.2.3 蛋白质分馏和液相色谱串联分析 | 第39-40页 |
3.2.4 蛋白质数据注释 | 第40页 |
3.2.5 功能富集分析 | 第40-41页 |
3.2.6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1-48页 |
3.3.1 蛋白质组学数据 | 第41-46页 |
3.3.1.1 蛋白质的定量分析 | 第41-42页 |
3.3.1.2 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和分类 | 第42-43页 |
3.3.1.3 活性物质代谢途径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 | 第43-46页 |
3.3.2 代谢途径的解析 | 第46-48页 |
3.3.2.1 针对DEPs的PPI网络分析 | 第46页 |
3.3.2.2 与MVA和MEP途径有关的DEPs | 第46-47页 |
3.3.2.3 与类固醇生物合成途径有关的DEPs | 第47-48页 |
3.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4章 苦蘵活性物质关联蛋白分析及候选P450编码基因克隆 | 第50-58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0页 |
4.1.1 材料 | 第50页 |
4.1.2 试剂与仪器 | 第50页 |
4.2 方法 | 第50-52页 |
4.2.1 苦蘵RNA提取(Trizol法)以及cDNA模板的合成 | 第50页 |
4.2.2 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50-51页 |
4.2.3 系统进化分析 | 第51页 |
4.2.4 GFP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第51页 |
4.2.5 苦蘵叶肉细胞瞬时转染 | 第51-52页 |
4.2.6 关联分析 | 第5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2-56页 |
4.3.1 苦蘵P450家族关联分析 | 第52-53页 |
4.3.2 苦蘵甾体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预测 | 第53-54页 |
4.3.3 P450鉴定与进化分析 | 第54-55页 |
4.3.4 P450基因全长序列克隆 | 第55页 |
4.3.5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55-56页 |
4.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创新 | 第59页 |
5.3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