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农民工住房问题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地位 | 第9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1.3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4 理论支撑 | 第16-19页 |
1.4.1 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16-17页 |
1.4.2 托达罗的两部门模型 | 第17页 |
1.4.3 新迁移经济学 | 第17-18页 |
1.4.4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19页 |
1.4.5 首创模型 | 第19页 |
2 北京农民工住房问题分析 | 第19-29页 |
2.1 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农民工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2 农民工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20-21页 |
2.1.3 农民工住房的界定 | 第21页 |
2.2 北京农民工的总体情况 | 第21-24页 |
2.2.1 北京农民工总体规模 | 第21-22页 |
2.2.2 北京农民工就业特征 | 第22-23页 |
2.2.3 北京农民工个体禀赋 | 第23-24页 |
2.3 北京农民工住房现况 | 第24-26页 |
2.3.1 北京农民工住房分布 | 第24-25页 |
2.3.2 北京农民工的住房典型 | 第25-26页 |
2.4 北京农民工住房现存问题 | 第26-28页 |
2.4.1 居住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 第27页 |
2.4.2 居无定所,缺少安定感 | 第27-28页 |
2.5 北京市政府提出的指导思路及政策 | 第28-29页 |
2.5.1 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提出的指导思路 | 第28页 |
2.5.2 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出台的政策 | 第28-29页 |
3 北京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9-33页 |
3.1 规划设计的原因 | 第29-30页 |
3.2 公共政策的原因 | 第30-32页 |
3.2.1 社会公正 | 第30-31页 |
3.2.2 户籍 | 第31-32页 |
3.3 农民工群体自身的原因 | 第32-33页 |
3.3.1 农民工群体收入的底层性 | 第32页 |
3.3.2 农民工群体城市归属感的缺失 | 第32-33页 |
3.3.3 农民工群体社会特征的制约 | 第33页 |
4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经验借鉴 | 第33-39页 |
4.1 国内省市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经验 | 第33-36页 |
4.1.1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方案类型 | 第33-35页 |
4.1.2 典型城市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方案 | 第35-36页 |
4.2 国外解决贫困人口、外来劳动力住房问题的经验借鉴 | 第36-39页 |
4.2.1 政府直接出资,开发廉价住房模式——以新加坡为例 | 第37页 |
4.2.2 政府间接出资,现金补贴住房模式——以英国为例 | 第37-38页 |
4.2.3 政府间接援助,配套优惠租售模式——以日本为例 | 第38页 |
4.2.4 因势转换,综合保障模式——以美国为例 | 第38页 |
4.2.5 四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5 解决北京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政策措施 | 第39-41页 |
5.1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基本原则 | 第39-40页 |
5.1.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 第39页 |
5.1.2 坚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 第39-40页 |
5.2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政策措施 | 第40-41页 |
5.2.1 加强对外来农民工的政策支持 | 第40-41页 |
5.2.2 继续探索新型土地利用方式 | 第41页 |
5.2.3 引入市场力量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 | 第41页 |
6 结论 | 第41-44页 |
6.1 外来农民工群体促进了非正规住房市场的发展 | 第42页 |
6.2 外来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决定了他们有别于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 | 第42-43页 |
6.3 政府理念和经济发展水平主导城市对外来农民工的住房政策走向 | 第43页 |
6.4 农民工住房制度要与户籍、土地、财税制度相协调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