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本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 理论背景 | 第9-10页 |
· 教育教学背景 | 第10页 |
· 社会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学者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 | 第11-12页 |
· 国外学者的学术成果和自持观点给本研究的启示 | 第12-13页 |
·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学者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 | 第13-14页 |
· 国内学者的学术成果和自持观点给本研究的启示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4页 |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16-17页 |
·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7-18页 |
· 元认知理论 | 第18-19页 |
· 自主学习能力核心概念 | 第19-21页 |
·“自主学习能力”概念几种不同界定 | 第19-20页 |
· 本研究对“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概念的解释 | 第20-21页 |
· 自主学习能力不只是一个二维概念,更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过程 | 第21-24页 |
· 自主学习能力的二维性 | 第21-22页 |
· 自主学习能力的立体动态性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民办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现状及应对策略 | 第24-31页 |
· 民办高中英语教育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27页 |
· 民办高中学校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分析 | 第24-25页 |
· 民办高中教师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 民办高中学生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 民办高中英语教育现状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结合点 | 第27-31页 |
· 学校——依然是实施教育的关键场所 | 第28-29页 |
· 教师——始终是执行教育的引路人 | 第29页 |
· 教学大纲——必然是自主学习的依托 | 第29-30页 |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师生进行正确角色定位的推动力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把“对民办高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理念深入民办高中英语教育实践 | 第31-38页 |
· 学校教育理念要转变 | 第31-32页 |
· 要树立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 第31页 |
· 教育理论要以学习论为核心(刘捷,2002,《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 | 第31-32页 |
· 学习过程要以理解为前提 | 第32页 |
· 教学内容要以动态的结构化知识呈现 | 第32页 |
· 教师教育方法要改变 | 第32-36页 |
· 教会学生“学” | 第32-33页 |
· 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 第33页 |
· 运用“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 第33-34页 |
· 增大教学信息的输出 | 第34页 |
·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 第34页 |
· 创设交流情景 | 第34-35页 |
· 培养学生自我评估的能力 | 第35页 |
· 引导学习者明确自身责任 | 第35-36页 |
· 自主学习者要明确自身责任 | 第36-38页 |
· 学习者应具备的能力 | 第36页 |
· 学习者应坚守的原则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第38-54页 |
· 实验目的及意义 | 第38页 |
· 实验对象 | 第38-39页 |
· 基本情况 | 第38-39页 |
· 学情分析 | 第39页 |
· 指导思想 | 第39页 |
· 思想误区 | 第39页 |
· 正确思想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实验准备 | 第40-41页 |
· 实验内容 | 第41-45页 |
·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 第41-43页 |
· 课堂教学课件演示 | 第43-45页 |
· 实验过程 | 第45-46页 |
· 时间安排 | 第45页 |
· 内容安排(阅读原文详见附录) | 第45-46页 |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46-53页 |
· 实验原数据 | 第46-48页 |
· 第一阶段末学生测评成绩(2014.9.1—2015.1.15) | 第48-49页 |
· 第二阶段末学生测评成绩(2015.3.1—2015.7.15) | 第49-50页 |
· 第三阶段末学生测评成绩(2015.9.1—2016.1.15) | 第50-51页 |
· 第四阶段末学生测评成绩(2016.1.16—2016.3) | 第51-53页 |
· 实验结论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