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开发区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研究 |
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开发区绩效评价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31页 | 2.1 开发区的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开发区的含义和类型 | 第18页 | 2.1.2 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2.2 绩效评价理论概述 | 第19-20页 | 2.2.1 绩效与绩效评价的含义 | 第19页 | 2.2.2 绩效评价方法 | 第19页 | 2.2.3 绩效评价流程 | 第19-20页 | 2.3 国内外开发区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4 省级开发区绩效评价现状 | 第22-31页 | 2.4.1 省级开发区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2.4.2 省级开发区绩效评价现状 | 第24-31页 | 第三章 省级开发区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1-48页 | 3.1 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 第31页 | 3.1.1 设计目标 | 第31页 | 3.1.2 设计原则 | 第31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 第31-34页 | 3.3 评价指标的修正 | 第34-42页 | 3.3.1 专家选择 | 第35-36页 | 3.3.2 专家咨询 | 第36页 | 3.3.3 专家可靠性分析 | 第36-41页 | 3.3.4 修正后的指标体系 | 第41-42页 | 3.4 评价指标最终设计 | 第42-48页 | 3.4.1 构造层次模型 | 第42页 | 3.4.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2页 | 3.4.3 计算权重 | 第42-45页 | 3.4.4 一致性检验 | 第45页 | 3.4.5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5-46页 | 3.4.6 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省级开发区运行绩效评价实例分析—以合肥市为例 | 第48-61页 | 4.1 开发区简介 | 第48-50页 | 4.1.1 开发区选取 | 第48-49页 | 4.1.2 开发区介绍 | 第49-50页 | 4.2 开发区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第50-59页 | 4.2.1 数据的收集 | 第50-52页 | 4.2.2 数据的处理 | 第52-54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54-59页 | 4.3 相关建议 | 第59-61页 | 4.3.1 找准产业定位,缩小发展差距 | 第59页 | 4.3.2 有效利用资源,降低要素供给矛盾 | 第59-60页 | 4.3.3 加大节能减排,注重生态保护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61页 | 5.2 研究的结论 | 第61页 | 5.3 本文的不足 | 第61-62页 |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1 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第66-68页 | 附录2 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第68-70页 | 附录3 权重咨询表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3-74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