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
页 |
ABSTRACT | 第8-10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
页 |
1.1 血栓疾病及溶栓剂 | 第10-14
页 |
1.1.1 血栓性疾病 | 第10-12
页 |
1.1.1.1 凝血系统及溶检系统 | 第10-11
页 |
1.1.1.2 血栓产生原因 | 第11
页 |
1.1.1.3 常见血检性疾病 | 第11-12
页 |
1.1.2 溶栓剂 | 第12-14
页 |
1.1.2.1 溶栓剂作用原理 | 第12
页 |
1.1.2.2 第一代溶栓剂 | 第12
页 |
1.1.2.3 第二代溶栓剂 | 第12-14
页 |
1.1.2.4 第三代溶栓剂 | 第14
页 |
1.2 纳豆激酶的研究进展 | 第14-25
页 |
1.2.1 纳豆激酶的历史 | 第14
页 |
1.2.2 纳豆激酶的基因和蛋白质结构 | 第14-15
页 |
1.2.3 纳豆激酶的溶栓机制 | 第15
页 |
1.2.4 纳豆激酶的生化性质 | 第15-16
页 |
1.2.5 纳豆激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16-17
页 |
1.2.5.1 纤维蛋白平板法 | 第16
页 |
1.2.5.2 纤维蛋白块溶解时间法 | 第16-17
页 |
1.2.5.3 四肽底物法 | 第17
页 |
1.2.5.4 血清板法 | 第17
页 |
1.2.5.5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第17
页 |
1.2.6 纳豆激酶的溶栓性能 | 第17-19
页 |
1.2.6.1 纳豆激酶的药理学研究 | 第18
页 |
1.2.6.2 纳豆激酶药效学研究 | 第18-19
页 |
1.2.7 纳豆激酶的制备 | 第19-21
页 |
1.2.7.1 纳豆激酶发酵研究 | 第19
页 |
1.2.7.2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 | 第19-21
页 |
1.2.8 纳豆激酶产品状况 | 第21-22
页 |
1.2.9 肠溶药物的开发现状 | 第22-25
页 |
1.2.9.1 肠溶药物的制备方法 | 第22-23
页 |
1.2.9.2 常用肠溶溶药物包衣材料 | 第23-25
页 |
1.3 立论依据和课题来源 | 第25
页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5-27
页 |
第二章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 | 第27-43
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
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28
页 |
2.1.1.1 AKTA Explorer 100分离纯化快速开拓系统 | 第27
页 |
2.1.1.2 其它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28
页 |
2.1.1.3 主要试剂 | 第28
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8-33
页 |
2.1.2.1 纳豆激酶的液体发酵 | 第28-29
页 |
2.1.2.2 纳豆激酶的活力测定方法 | 第29-30
页 |
2.1.2.3 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考马斯亮蓝法 | 第30-31
页 |
2.1.2.4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31-32
页 |
2.1.2.5 SDS-PAGE | 第32-33
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33-41
页 |
2.2.1 纳豆激酶的液体发酵 | 第33-34
页 |
2.2.2 硫酸铵沉淀和色谱法分离纯化纳豆激酶 | 第34-39
页 |
2.2.2.1 发酵液预处理 | 第34
页 |
2.2.2.2 乙醇沉淀结果 | 第34-35
页 |
2.2.2.3 硫酸按沉淀结果 | 第35
页 |
2.2.2.4 凝胶层析 | 第35-37
页 |
2.2.2.5 离子交换层析 | 第37-38
页 |
2.2.2.6 SDS-PAGE非连续电泳 | 第38-39
页 |
2.2.3 透析和色谱法分离纯化纳豆激酶 | 第39-41
页 |
2.2.3.1 透析 | 第39
页 |
2.2.3.2 离子交换层析 | 第39-40
页 |
2.2.3.3 SDS-PAGE | 第40-41
页 |
2.3 讨论 | 第41-42
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42-43
页 |
第三章 纳豆激酶的酶学性质 | 第43-65
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
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3-44
页 |
3.1.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3
页 |
3.1.1.2 主要试剂 | 第43-44
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4-48
页 |
3.1.2.1 酶活测定方法 | 第44
页 |
3.1.2.2 SDS-PAGE非连续电泳 | 第44
页 |
3.1.2.3 纳豆激酶的分子量 | 第44
页 |
3.1.2.4 纳豆激酶反应最适温度的确定 | 第44
页 |
3.1.2.5 纳豆激酶的最适pH | 第44-45
页 |
3.1.2.6 纳豆激酶的作用方式 | 第45
页 |
3.1.2.7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过程分析 | 第45-46
页 |
3.1.2.8 抑制剂和变性剂对酶活的影响 | 第46
页 |
3.1.2.9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46
页 |
3.1.2.10 稳定性 | 第46-47
页 |
3.1.2.11 肠溶微丸的制备方法 | 第47
页 |
3.1.2.12 肠溶微丸效果的测定 | 第47-48
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48-62
页 |
3.2.1 纳豆激酶的分子量 | 第48-49
页 |
3.2.2 最适温度 | 第49-50
页 |
3.2.3 最适pH | 第50
页 |
3.2.4 纳豆激酶的作用方式 | 第50-51
页 |
3.2.5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过程分析 | 第51-52
页 |
3.2.6 抑制剂和变性剂对酶活的影响 | 第52
页 |
3.2.7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52-53
页 |
3.2.8 稳定性 | 第53-57
页 |
3.2.8.1 温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54
页 |
3.2.8.2 pH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54-55
页 |
3.2.8.3 保温时间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56
页 |
3.2.8.4 添加不同物质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7
页 |
3.2.9 纳豆激酶肠溶药物的研究 | 第57-62
页 |
3.2.9.1 不同CaCl_2浓度下面NK包埋率的研究 | 第57
页 |
3.2.9.2 海藻酸钙胶珠肠溶释放度的研究 | 第57-58
页 |
3.2.9.3 不同CAP浓度下包埋率的研究 | 第58-59
页 |
3.2.9.4 不同蛋白质浓度下面 CAP肠溶微丸包埋率的研究 | 第59-60
页 |
3.2.9.5 CAP肠溶微丸肠溶溶效果的测定 | 第60
页 |
3.2.9.6 添加不同辅料对纳豆激酶活力保存的影响 | 第60-61
页 |
3.2.9.7 海藻酸钙胶囊和 CAP肠溶微丸的比较 | 第61-62
页 |
3.3 讨论 | 第62-63
页 |
3.3.1 纳豆激酶酶学性质研究的目标 | 第62
页 |
3.3.2 纳豆激酶酶学性质研究的意义 | 第62-63
页 |
3.3.3 肠溶微丸的制备 | 第63
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5
页 |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5-67
页 |
4.1 结论 | 第65-66
页 |
4.2 建议 | 第66-67
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
页 |
致谢 | 第7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