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国内传统村落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1.2 北京旅游引导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 第12页 |
1.1.3 古北口村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1.4 研究动机 | 第13页 |
1.2 国内外关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关于传统村落的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关于传统村落的理论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9-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2.1 基础概念 | 第24-25页 |
2.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现状适宜性描述的相关概念 | 第25-29页 |
2.2.1 空间句法相关概念 | 第25-28页 |
2.2.2 Grasshopper相关名词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古北口村公共空间概况 | 第30-46页 |
3.1 古北口村概况 | 第30-32页 |
3.1.1 古北口村落区位 | 第30-31页 |
3.1.2 古北口村落历史沿革 | 第31页 |
3.1.3 古北口村人口基本情况与产业发展 | 第31-32页 |
3.2 古北口村公共空间演变 | 第32-34页 |
3.3 古北口村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 第34-45页 |
3.3.1 用地面积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3.3.2 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 第35-43页 |
3.3.3 公共空间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古北口村公共空间适宜性影响因子构建与现状评价 | 第46-116页 |
4.1 古北口村公共空间适宜性现状评价的方法论策略 | 第46-48页 |
4.1.1 古北口村公共空间适宜性影响因子确定原则 | 第46-47页 |
4.1.2 古北口村公共空间适宜性影响因子确定方法 | 第47-48页 |
4.2 基于案例分析的古北口村公共空间影响因子 | 第48-62页 |
4.2.2 国内外相关案例及影响因子概述 | 第49-57页 |
4.2.3 综合层次结构归纳分析及影响因子预设 | 第57-62页 |
4.3 影响因子优化 | 第62-68页 |
4.3.1 问卷调研 | 第62-63页 |
4.3.2 影响因子优化结果 | 第63-65页 |
4.3.3 影响因子概述 | 第65-68页 |
4.4 影响因子权重计算 | 第68-83页 |
4.4.1 计算准备阶段 | 第68页 |
4.4.2 权重计算 | 第68-80页 |
4.4.3 权重计算结果 | 第80-83页 |
4.5 影响因子量化研究 | 第83-108页 |
4.5.1 研究思路 | 第83-84页 |
4.5.2 问卷设计及问卷结果 | 第84-85页 |
4.5.3 基于群众参与部分的影响因子量化分析概述 | 第85-88页 |
4.5.4 基于专家咨询部分的影响因子量化分析概述 | 第88-91页 |
4.5.5 基于空间句法的相关影响因子的量化分析补充 | 第91-96页 |
4.5.6 基于grasshopper的相关影响因子的量化分析概述 | 第96-108页 |
4.6 古北口村公共空间现状适宜性的量化评价 | 第108-11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 古北口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 第116-140页 |
5.1 古北口村上层规划解读与古北口村公共空间发展方向 | 第116-117页 |
5.1.1 古北口村上层规划解读 | 第116-117页 |
5.1.2 古北口村公共空间发展方向 | 第117页 |
5.2 古北口村公共空间更新目标及原则 | 第117-118页 |
5.2.1 更新目标 | 第117页 |
5.2.2 更新原则 | 第117-118页 |
5.3 古北口村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 第118-138页 |
5.3.1 古北口村人口预测 | 第118-119页 |
5.3.2 古北口村节点空间更新设计 | 第119-133页 |
5.3.3 古北口村线性空间更新设计 | 第133-136页 |
5.3.4 空间结构 | 第136页 |
5.3.5 开发次序 | 第136-13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结论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6页 |
附录 | 第146-176页 |
附录A 图纸目录 | 第146-148页 |
附录B 图表目录 | 第148-151页 |
附录C | 第151-176页 |
附录C-1 | 第151-158页 |
附录C-2 | 第158-159页 |
附录C-3 | 第159-160页 |
附录C-4 | 第160-163页 |
附录C-5 | 第163-167页 |
附录C-6 | 第167-169页 |
附录C-7 | 第169-171页 |
附录C-8 | 第171-175页 |
附录C-9 | 第175-1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6-177页 |
致谢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