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引论 | 第1-7
页 |
一、 概念辨析 | 第7-10
页 |
(一) “证明”概念及其由来 | 第7
页 |
(二) “标准”概念及其由来 | 第7-8
页 |
(三) “证明标准”的概念 | 第8-10
页 |
1.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概念之辩正 | 第8-9
页 |
2. “证明标准”概念的界定 | 第9-10
页 |
二、 关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史论 | 第10-18
页 |
(一) 中国古代神判诉讼证明标准的衰落 | 第10-14
页 |
1. 夏商两代的神判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 第10-11
页 |
2. 神判证明标准过早消亡的原因 | 第11-12
页 |
3. 民事诉讼“儒家礼法”证明标准的产生、发展和定型 | 第12-14
页 |
(二) 西方古代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发展历程和其法文化学、法哲学基础 | 第14-18
页 |
1. 古希腊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形成和发展 | 第14-16
页 |
2. 基督教中世纪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发展 | 第16-18
页 |
三、 近现代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模式 | 第18-24
页 |
(一) 背景 | 第18-19
页 |
(二) 西方两大法系各自“盖然性”证明规则的模式 | 第19-21
页 |
1. “盖然性占优势”标准——英美法系的规则模式 | 第19-20
页 |
2. 高度盖然性标准——大陆法系的规则模式 | 第20-21
页 |
(三) 前苏联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 第21-23
页 |
(四)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 第23-24
页 |
四、 对我国现行“客观真实”证明标准的质疑 | 第24-50
页 |
(一) 从举证规则的角度质疑 | 第24-33
页 |
1. 民事诉讼物证证据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 第24
页 |
2. 民事诉讼当事人和证人的“趋利避害性”对实现“客观真实”标准的不利影响 | 第24-25
页 |
3. 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对实现“客观真实”的阻碍作用 | 第25-26
页 |
4.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证人宣誓、强制作证和伪证处罚制度,对法官发现案件“客观真实”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 第26-28
页 |
5.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同“客观真实”标准要求的矛盾 | 第28-30
页 |
6. 民事诉讼证据的非完全性和非完善性——可采性规则、排除规则以特权规则同“客观真实”要求的矛盾 | 第30-33
页 |
(二) 案件事实认定者的个体差异性和其心证过程的非完全理性——从采证规则的角度质疑 | 第33-35
页 |
(三) 从认证规则的角度质疑 | 第35-38
页 |
(四) 民事诉讼模式改革的目标同“客观真实”标准的冲突 | 第38-40
页 |
(五) “客观真实”同诉讼经济效率论的冲突 | 第40-42
页 |
(六) 民事诉讼价值的多元化同“客观真实”要求的冲突 | 第42-43
页 |
(七) 从民事诉讼实践的角度质疑 | 第43-46
页 |
1. 我国法官的整体素质对“客观真实”标准实现的不利性 | 第43-44
页 |
2. 我国法院同地方政权的隶属关系对“客观真实”标准实现的制约 | 第44-45
页 |
3. 我国现行的民事判决书内容的过于简明不利于“客观真实”的实现 | 第45-46
页 |
(八) 从真理论、认识论角度对“客观真实”标准的质疑 | 第46-48
页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认识能力原理和真理相对性原理同“客观真实”证明标准的冲突 | 第46-47
页 |
2. 民事诉讼程序的非实践性对适用“客观真实”证明标准的影响 | 第47-48
页 |
(九) 概率学同民事诉讼“客观真实”标准的对立 | 第48-50
页 |
五、 盖然性标准的确立和司法建议 | 第50-54
页 |
(一) 盖然性标准的确立 | 第50-51
页 |
(二) 立法建议 | 第51-54
页 |
六、 结论 | 第54-55
页 |
结束语 | 第55-56
页 |
后 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