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论 | 第12-20页 |
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4.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7页 |
1.1 社会责任感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1.1.1 责任 | 第20-22页 |
1.1.2 责任感 | 第22-23页 |
1.1.3 社会责任感 | 第23页 |
1.2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23-27页 |
1.2.1 基本内涵 | 第23-24页 |
1.2.2 主要特征 | 第24-25页 |
1.2.3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山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证分析 | 第27-36页 |
2.1 对社会事件关注度较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 | 第28-29页 |
2.2 社会责任情感较为浓厚,有利于责任情感向责任行为转化 | 第29-30页 |
2.3 价值取向上轻视社会价值,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 | 第30-32页 |
2.4 公共服务的主动参与性低,功利思想倾向性明显 | 第32-34页 |
2.5 行为选择上缺乏主动自觉,责任认知与行为脱节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探析 | 第36-45页 |
3.1 社会因素分析 | 第36-39页 |
3.1.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36-37页 |
3.1.2 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 第37页 |
3.1.3 大量隐性文化的渗透 | 第37-39页 |
3.2 学校因素分析 | 第39-42页 |
3.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2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 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浓厚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学生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3.3.1 角色定位不清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2 心理素质脆弱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3 社会经验缺乏的影响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选择 | 第45-57页 |
4.1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社会责任感教育主阵地 | 第45-48页 |
4.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明确的社会责任理念 | 第45-46页 |
4.1.2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 | 第46-47页 |
4.1.3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践行积极的社会责任行为 | 第47-48页 |
4.2 注重学生自我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主体自觉 | 第48-51页 |
4.2.1 准确进行角色定位,提高学生社会责任主体意识 | 第49页 |
4.2.2 加强心理素质锻炼,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承受水平 | 第49-50页 |
4.2.3 着重培养参与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实践效能 | 第50-51页 |
4.3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发挥社会责任感的环体功能 | 第51-53页 |
4.3.1 以改善学校环境为基础,营造责任培养氛围 | 第51-52页 |
4.3.2 以优化社会环境为关键,创造责任培养条件 | 第52页 |
4.3.3 以净化网络环境为重点,拓展责任培养领域 | 第52-53页 |
4.4 利用媒体宣传优势,强化社会责任感的介体作用 | 第53-57页 |
4.4.1 发挥传统媒体舆论优势,加大社会责任教育宣传 | 第54页 |
4.4.2 运用新兴媒体教育优势,拓宽社会责任教育阵地 | 第54-55页 |
4.4.3 把握微媒体阵地新趋势,凝聚社会责任教育合力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