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微胶囊简介 | 第12页 |
1.3 微胶囊制备方法 | 第12-21页 |
1.3.1 物理法 | 第12-14页 |
1.3.2 物理化学法 | 第14-17页 |
1.3.3 化学法 | 第17-18页 |
1.3.4 微胶囊新型制备技术 | 第18-21页 |
1.4 微胶囊的应用 | 第21-23页 |
1.4.1 生物催化 | 第21-22页 |
1.4.2 生物技术应用 | 第22页 |
1.4.3 药物载体 | 第22-23页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3-24页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GA/PAH)_4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 第24-35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3 (GA/PAH)_4 微胶囊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4 (GA/PAH)_4 微胶囊的表征 | 第27-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2.3.1 干燥状态下MnCO_3模板微粒和(GA/PAH)_4微胶囊的表面形貌 | 第29页 |
2.3.2 (GA/PAH)_4 微胶囊的内部表征 | 第29-30页 |
2.3.3 (GA/PAH)_4 微胶囊在液相中的状态表征 | 第30-31页 |
2.3.4 (GA/PAH)_4 微胶囊塌陷后的形貌表征 | 第31-32页 |
2.3.5 (GA/PAH)_4 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成分变化监测 | 第32-33页 |
2.3.6 (GA/PAH)_4 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表面电荷变化监测 | 第33-34页 |
2.4 本章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不同模量(GA/PAH)微胶囊的胞吞及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 第35-46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2.3 不同机械强度(GA/PAH)微胶囊的制备 | 第36-37页 |
3.2.4 微胶囊的表征 | 第37-38页 |
3.2.5 细胞实验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3.3.1 两种微胶囊在干燥状态下的表面形貌表征 | 第39-40页 |
3.3.2 两种微胶囊的内部结构 | 第40-41页 |
3.3.3 两种微胶囊分别在Hep-G2细胞分布 | 第41-44页 |
3.3.4 两种微胶囊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可逆交联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 第46-54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7-48页 |
4.2.3 MnCO_3微粒模板的制备 | 第48页 |
4.2.4 层层自组装法制备可逆交联聚电解质微胶囊 | 第48-49页 |
4.2.5 微胶囊的表征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