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理论、制备及表征 | 第15-33页 |
2.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基本原理 | 第15-19页 |
2.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机理 | 第15-16页 |
2.1.2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吸收和发射机理 | 第16-17页 |
2.1.3 有机发光中的能量转移和扩散 | 第17-19页 |
2.2 器件结构 | 第19-21页 |
2.3 白光器件的原理及研究背景 | 第21-27页 |
2.3.1 单发光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第22-23页 |
2.3.1.1 基于互补色原理的单发光层层器件 | 第22页 |
2.3.1.2 基于RGB三基色原理的单发光层器件 | 第22-23页 |
2.3.2 多发光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第23-24页 |
2.3.3 叠层器件结构 | 第24-25页 |
2.3.4 激基复合物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第25-27页 |
2.3.4.1 激基复合物发光的基本理论 | 第25-26页 |
2.3.4.2 基于激基复合物的白色器件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2.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与表征 | 第27-32页 |
2.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7-28页 |
2.4.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流程 | 第28-30页 |
2.4.2.1 基片的前期处理 | 第28-29页 |
2.4.2.2 膜层制备 | 第29-30页 |
2.4.2.4 阴极的制备 | 第30页 |
2.4.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表征 | 第30-32页 |
2.4.3.1 发光光谱 | 第30-31页 |
2.4.3.2 色度坐标 | 第31页 |
2.4.3.3 发光亮度 | 第31页 |
2.4.3.4 发光效率 | 第31-32页 |
2.4.3.5 电流密度-电压曲线 | 第32页 |
2.4.3.6 亮度-电压曲线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萘酰亚胺类衍生物材料及器件性能研究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FluONI和BimPhONI材料的基本特性 | 第33-38页 |
3.2.1 材料的合成路线 | 第33-34页 |
3.2.2 吸收性能 | 第34-35页 |
3.2.3 荧光发射性能 | 第35-36页 |
3.2.4 电化学性能 | 第36-38页 |
3.3 FluONI材料在OLED器件中的性能 | 第38-43页 |
3.4 BimPhONI材料在OLED器件中的性能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不同空穴传输层对激基复合物发光的影响 | 第46-54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基于不同空穴传输层器件的制备 | 第46-48页 |
4.3 m-MTDATA/FluONI界面的激基复合物发光 | 第48-49页 |
4.4 TAPC/FluONI界面的激基复合物发光 | 第49-51页 |
4.5 NPB/FluONI界面的激基复合物发光 | 第51-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发光层厚度对基于激基复合物的白光器件的调控 | 第54-60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发光层厚度对白光光谱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 白光器件性能分析 | 第55-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0-62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第60-61页 |
6.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9-70页 |